近日,某知名品牌牛奶又引发了奶制品行业的“深度”危机,制定奶制品标准再次成了当下被热议的话题,而被“标准”直接影响的乳企却因为利益而走着不同的路。
提到标准不能不提的就是奢侈品,作为超出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降低关税各部委已基本达成共识,奢侈品市场让国内消费者有了与国外消费者“平等”的权利,与国际接了轨;与此相反,作为生活必需品,牛奶消费者的权利并没有与国际接轨——乳业新国标中蛋白质和菌落总数的标准与欧美相差20倍,消费者追求高标准、高品质乳品的权利被活生生“剥夺”。
为什么奢侈品消费都能享受“国际标准”的权利,而每天膳食结构中必要的组成物质——牛奶,在平等权利上竟不如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仍然不能和国际接轨?同样追寻高品质,乳品标准似乎是历史潮流的倒退。这显然与提高国人科学素养的号召背道而驰。
针对近期对乳业新国标的热议,某些人士抛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国情说”,更是美其名曰是在照顾70%中国奶农的利益,但是事实上奶农果真能获益吗?明眼人都能看出。当乳业新国标蜕去“国情”的“新衣”之后,低标准背后一些落后的乳业发展模式和欠缺的企业自律昭然若揭,这些乱象买单的是消费者,一定程度上这也阻碍了中国乳业的健康发展。
眼下中国乳业信任度已降至冰点,“标准”的制定高低与否,最终都要回归到企业自律体系。可喜的是,国内仍有一些企业的标准远远高过于国家标准。“我国的奶业产品标准事实上在世界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国内的生奶标准,几乎是全世界最差。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标准不可能生产出一个非常高级的产品。因此,光明乳业完全采用自己的标准。”郭本恒如此认为。而在北方,首农集团旗下的北京三元更是采用与国际前沿持平的欧盟标准。
标准问题之争,归根结底是巴氏奶与常温奶两大阵营的对垒。也即是以地方型城市乳业为代表的企业,如以三元、光明、卫岗为首的巴氏奶与以内蒙军团为首的常温奶短兵相接。诚然,做牛奶必须倚重于地方一隅,因为只有在当地建立了奶源基地,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牛奶。这些我们从常温奶与巴氏奶的所属性质就可见一斑。在牛奶加工过程中,135℃~152℃高温消毒杀菌制作的牛奶称为“常温奶”,保质期较长,可长途运输,营养损失较大;而75℃~85℃加热杀菌的称为“巴氏奶”,需低温储藏,保质期短。其对奶源的品质要求极高,营养保全度也最高。一目了然,巴氏奶的营养比常温奶要高。在发达国家,消费者基本都饮用巴氏奶。
毋庸置疑,高标准下才能诞生高品质产品,也方能拥有品牌竞争力。反之亦然。如同“劣币驱逐良币”理论,如果统一低标准实施,一些企业按照低价格奶源所生产出的低品质牛奶必将充斥市场,而另一些企业真正严格按照高标准产出的高品质牛奶必然渐渐退出市场。因为在消费者看来,同样的标准下往往会首选价格低廉、广告投入大的乳品。如此,坚持高标准的企业市场逐渐会被吞噬,低廉产品定将大行其道,如此周而复始,势必形成恶性循环之势。
“发展自主奶源,搞产业化的管理。”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在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上再度发出号召。可见,此次蒙牛“致癌奶”事件后,经过无数专业人士的反思,“乳业迈向科学健康发展之路”的呼声愈演愈烈,积极打造完整产业链,规模化建设成为必行之道。
重点加强上游奶源基地建设,将牧场当作乳品生产的“第一车间”重视,以及在奶牛育种、营养饲喂、乳品加工、安全监管、物流配送等环节形成标准化的产业链,这样才能让乳品品质保证一览无遗。要真正实现中国乳业的“蜕变”,必须着眼于中国乳业长远利益,用“向上看”的眼光来对待国家标准,实现生产标准和消费者利益的真正接轨。
日期:201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