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粮油的贮藏技术

   2005-10-06 904
核心提示:影响粮油安全贮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针对各种不利因素,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合理的贮藏期内保持粮油品质稳定,是粮油贮藏工作的
    影响粮油安全贮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针对各种不利因素,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合理的贮藏期内保持粮油品质稳定,是粮油贮藏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一、粮油发热霉变和预防处理

  1.贮粮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分解代谢能力特别强的低等生物。贮粮微生物与粮食贮藏关系十分密切。在所有的贮粮微生物中,霉菌对贮粮安全和贮粮品质影响最大,特别是其中低温干生性种类,能在较低的温度和干燥条件下分解粮食有机质,引起粮食发热霉变。粮食上常见的霉菌有曲霉、青霉、毛霉和根霉,其中曲霉和青霉对贮粮安全影响最大。曲霉菌对有机质的分解能力极强,广泛存在于各种粮食中。低水分粮食的变质,几乎都是曲霉活动造成的。有些曲霉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毒素,使粮食带毒,危害人体健康。青霉菌分布极广,种类繁多,是对有机质破坏极强的一类霉菌。青霉侵染粮食后,导致粮食生霉、“点翠”并杀伤胚芽,有些青霉可产生毒素,使粮食带毒。还有些具有浓烈的霉味或分泌色素,使粮食变色变味。毛霉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经常参与高水分粮食的发热霉变。因其具有嫌气性的特点,在高水分密闭贮藏的粮食中,可引起发酵变质。根霉属于中温、高湿性霉菌,大多为好氧菌,有的能耐低氧,在适宜条件下能很快导致高水分粮食霉烂变质。

  2.粮食发热

  粮食在贮藏期间,粮温出现反常上升,或粮温该降而不降的现象称为粮食发热。发热的原因是粮食中的生物成分如粮食本身、微生物、虫、螨等进行旺盛的呼吸作用。通常的情况是,当粮堆温度高、湿度大、氧气充足时,各种生物成分的呼吸就旺盛,并释放出大量的水分和热量;水分、温度的增加,又相应地助长了各种生物成分的生命活动,从而产生更多的水分和热量。由于粮堆是热的不良导体,这些热量积聚在粮堆里不易散失,因而形成发热。大量试验表明,在粮堆各种生物成分中,微生物是造成贮粮发热的主要原因。微生物对温、湿、氧的适应范围较宽,谷类粮食水分在14.5%以上,温度在15℃以上就有可能大量繁殖。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很快,在适宜条件下,几天内可使粮食带菌量由每克几千个增加到几亿个。这么多的菌体加在一起,呼吸强度要比粮食本身大得多。而粮食只有在水分很高、温度适宜、开始萌发时才表现旺盛的呼吸,平时的呼吸作用一般都很微弱。至于虫螨的产热,也只有在它们大量聚集时,才能明显地表现出来。所以微生物往往是造成贮粮发热的先行者,其作用又远远大于其他生物成分。

  通常粮堆发热大都出现在粮堆上层、下层以及靠墙、靠柱头或囤垛周围的垂直层。首先,这些部位往往由于产生温差结露,未及时处理,因而引起发热。其次,因仓库漏雨或地坪、墙壁返潮,部分潮粮混入粮堆,或虫、杂集聚而引起局部发热。此外,入库新粮以及三高粮(高水分、高温度、高杂质),因管理不善或未及时处理,都有可能引起全仓发热。

  3.粮食霉变

  粮食霉变是贮粮微生物分解粮粒有机质的结果,它往往与粮食发热紧密相连,即发热的粮堆如不及时处理,就会进一步恶化以至霉烂变质。因此,霉变大都发生在粮堆最易发热的部位。但是在通风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有的粮堆虽已严重霉变,但由于其热量及时散发,却不易觉察有发热现象。粮食霉变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初期变质、生霉和霉烂三个阶段。在初期变质阶段,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分泌出各种酶类,分解粮粒有机物质,破坏粮粒表面组织,继而侵入内部,导致粮食初期霉变。此时粮温可能出现不正常上升趋势,粮粒表面湿润,散落性降低,失去原有的色泽和香气,并有轻微的异味。在生霉阶段,粮温每天以2~3℃的速度上升,最高可达45~50℃,粮粒胚部及破损部分逐渐出现各种不同颜色的菌落,产生“长毛”和“点翠”等现象,变色明显,并有浓烈的霉味、甜味甚至酸味,粮食品质已严重劣变。在霉烂阶段,高温微生物代替中温微生物继续分解粮食有机质,使粮食进一步霉烂、腐败。此时粮温可升至65℃,粮粒变形,菌丝缠绕,甚至结块成团,产生腐臭气味,完全失去使用价值。

  4.发热霉变的预防

  粮食发热霉变主要是由于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特别是在水分和温度适宜时大量生长繁殖所造成的。因此,提高粮食入库质量,控制粮堆水分和温度,创造不利于微生物尤其是霉菌生命活动的仓贮环境,就能有效地预防发热霉变。

  (1)提高粮食的入库质量

  入库贮藏的粮食,质量要达到干、饱、净,以增强抗霉能力。入库时,要做到贮粮“五分开”(即种类分开、等级分开、干湿分开、新陈分开和有虫无虫分开)。

  (2)改善仓贮环境条件

  仓库及外围设施应具有良好的防潮隔热性能。粮食入库前要做好仓内清洁消毒及铺垫防潮工作,做好仓外清杂排污工作,争取达到“仓内面面光,仓外三不留(不留杂草、污水、污物)”。

  (3)加强管理,适时通风与密闭

  根据季节的变化,结合仓内外温湿度的具体情况,适时通风和密闭,其目的是为了及时散发粮堆内的湿热及减少外界湿热空气渗入粮堆。

  (4)采用先进的贮藏技术

  如目前普遍采用的机械通风干燥贮粮、“双低”贮粮(低氧、低药剂量)、“三低”贮粮(低温、低氧、低药剂量)等方法,都能有效地防止发热霉变。

  (5)做好发热霉变的预测工作

  经常检测粮食水分、温度的变化和粮质情况,分析虫、霉的活动趋势,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发热霉变控制在萌芽状态。

  5.发热霉变的处理

  粮食发热霉变后,首先要查明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加以处理。处理的原则是“迅速、经济、有效”。一般对发热霉变的粮食可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措施:

  (1)由于粮食含水量增高而引起的发热霉变,应采取日晒、机械烘干等办法降低水分;因含杂过多而引起的发热霉变,则要采取筛选扬风等办法除去杂质。

  (2)由于结露引起的上层发热霉变,要勤翻粮面,降温散湿。如果上层发热霉变严重,则要将霉变波及的粮层取出单独处理,除湿散热。

  (3)因贮粮害虫集聚而引起的发热霉变,应采取熏蒸杀虫或曝晒、过筛除虫等办法处理。

  (4)由于下层粮食浸水、受潮等引起的发热霉变,则要采取倒仓措施,将底部发热霉变的粮食取出单独处理,同时检查仓底和铺垫情况,及时处理所存在的问题。

  (5)由于垂直发热或局部发热而引起的霉变,如果部位很小,则可采取开沟、扒塘等办法将发热霉变部位的粮食取出进行日晒或烘干处理。

  (6)包装粮食发热,轻者可降低堆高,改成通风垛;重者务必倒垛,将发热霉变粮包取出摊凉或烘干。

  (7)对于已有发热霉变征兆或严重受潮的危险粮,因气候、仓房、设备等条件所限,暂时无法采取上述措施处理时,可采用塑料薄膜等密闭,必要时辅以磷化铝熏蒸,作为临时应急措施。

  (8)对于发热霉变的粮食,应根据品质劣变情况和霉菌毒素的检测,确定取舍及用途。发热霉变的粮食经过处理后,应单独存放,尽量先出仓。

  二、贮粮害虫及防治

  贮粮害虫是一类危害贮藏及其他流转过程中的粮食、油料、薯类及其加工产品、副产品,或危害贮粮包装物、装具、器材和仓厂建筑物的昆虫与螨类。贮粮害虫可以造成贮粮重量损失,降低贮粮食用品质和营养价值,危及仓房,传播疾病,对安全贮粮危害很大。搞好贮粮害虫防治工作,对减少收获后粮食损失,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意义十分重大。

  1.主要贮粮害虫

  主要贮粮害虫是指分布广泛,对贮粮安全危害极大的害虫。一共有10种,它们是玉米象、米象、谷蠢、大谷盗、绿豆象、豌豆象、蚕豆象、咖啡豆象、麦蛾和印度谷螟。除以上10种主要的贮粮害虫外,还有数十种常见的贮粮害虫及贮粮螨类。

  2.贮粮害虫防治技术

  防治贮粮害虫,应当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把“防”作为防治工作的基本手段,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将各种防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地全面开展综合防治,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1)仓贮管理防治

  仓贮管理防治就是要人为地创造有利于贮粮而不利于害虫的生态条件,从而控制害虫的发生、发展,达到安全贮粮的目的。这种防治技术简单易行,节约费用。具体内容包括:清洁卫生,空仓与器材杀虫,隔离与保护及改善仓厂条件。

  清洁卫生是基本而重要的防治方法。清洁卫生工作可以清除虫源、清除食源,尤其是在冬季清除虫源,效果更好,因为越冬害虫是来年的基数害虫,清除它们就为来年的防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清洁卫生工作要做到“仓内面面光,仓外三不留(不留垃圾、污水、杂草)”,使害虫得不到栖息场所。因害虫个体小,会隐蔽,空仓及器材经清扫后,难免还有少数害虫残存下来,这些残存的害虫有相当的耐饥能力,在既不活动又不取食的情况下,也能存活。因此,用杀虫剂毒杀一次,是十分必要的。用于空仓消毒杀虫的药剂有敌敌畏、敌百虫和辛硫磷。害虫主要来源于相互感染,循环传播。隔离与保护是指防止害虫从感染的贮粮、器材中蔓延、传播到未感染的粮食以保护无虫粮的措施。此项工作必须做好“三隔离”(器材库与贮粮库隔离,加工厂与贮粮库隔离,宿舍、办公室、实验室与贮粮库隔离)和“五分开”(种类分开,等级分开,干湿分开,新陈分开,有虫无虫分开)。改善仓厂条件,是防止害虫进入仓厂的一种必要措施。仓房应能密闭,并装防虫门窗。墙角最好是圆弧形,以便清扫。地坪应能防潮,阻止地下水上升。农户简易仓房,可用干砂垫底,上铺砖坯。可将原来是升运机的粮食加工厂,改造为风运机的粮食加工厂,使害虫在风管内壁上无法生活。另外,认真做好害虫检查测报工作,可以及时发现虫害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直接依据。检查测报工作是仓贮管理防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物理、机械防治

  应用物理因素作用于害虫有机体,控制及消灭虫害的方法称为物理防治。利用人力操作或动力操作各种机械,以清除仓库害虫的方法称为机械防治。物理防治主要有温控防治和气控防治,机械防治主要有风扬与风车除虫和筛子除虫。

  一般而言,45~55℃是害虫致死高温区,40~45℃是害虫亚致死高温区。在致死高温区,害虫很快死亡,较长时间处在亚致死高温区亦会死亡。日光曝晒杀虫、烘干杀虫、湿热气体杀虫是常见的几种高温杀虫方法。小麦热进仓覆盖杀虫法即是利用高温杀虫的机理达到安全贮藏的目的。一般仓库害虫的发育始点在10℃以上,在霜冻季节里,可以敞开粮库气窗自然通风或利用风机机械通风降温,甚至可以将粮食搬出,薄摊在晒场上反复冷冻以达到低温杀虫的目的。气控防治是人为地改变粮堆中的气体成分,造成不利于害虫生长的环境条件,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实践证明,当粮堆中氧气的浓度降到8%以下时,就能抑制害虫的生长发育;氧气浓度控制在2%以下时,害虫便会很快死亡;当粮堆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到40%~50%时,也会使害虫中毒及因氧气相对减少而窒息死亡。通常采用塑料薄膜密闭自然缺氧或充二氧化碳或氮气等气控措施以达到杀虫目的。机械防治是根据粮粒与害虫、杂质在物理性状上的不同特点,利用风力和筛选等机械设备,将混杂在粮食中的害虫、杂质分离出来的一种方法。进行机械除虫操作,应选择低温季节进行,并应远离仓库,在作业现场周围用药剂喷布防虫线。

  (3)生物防治

  利用害虫的生物学特性,以防止或控制害虫的发生发展的技术称为生物防治。防治仓贮害虫,是一个系统工程。田间防治是第一个环节。选育新的粮食品种,除了考虑优质高产外,还应考虑在田间及仓贮期间的耐虫、抗虫性能。粮食收获后,应及时打场入库。例如受麦蛾幼虫感染的小麦若不及时打场,羽出的成虫由于活动空间大,能自由交配。产卵,很容易感染未脱粒的小麦。而入库后的小麦中、下层羽出的麦蛾成虫,由于虫体柔软,麦堆空隙小,不易飞出交配繁殖。及时打场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防治方法。其次,利用害虫的习性也可进行有效的防治。蛾类的成虫,自粮堆飞出后,要在仓房空间部位交配方能在粮面产下受精卵。因此覆盖粮面既能阻止蛾类害虫自粮堆飞出,又能阻隔害虫与粮面接触,防治蛾类害虫有较好的效果。根据害虫的上爬性、群集性及趋光性等习性,可采用诱集法来除虫。如采用高峰竖棒诱集(诱集上爬性的玉米象、锯谷盗及谷蠢成虫)、破旧麻袋诱集(诱集群集性的赤拟谷盗,或越冬蛾类幼虫)、食物诱集、灯光诱集及引诱剂诱集等。移顶处理是防治麦蛾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麦蛾在粮面产卵深度一般不超过40厘米,所以在麦蛾产卵后及时移出距粮面30厘米的粮层单独处理,可以减少虫蚀损失,并可防止下一代麦蛾的产生与危害,同时,对经常在粮面活动的玉米象、锯谷盗等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保护、利用本地的以及引进外地的天敌(捕食性及寄生性)昆虫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中的重要方法。贮粮中较常见的天敌昆虫有米象小蜂、麦蛾茧蜂、黄褐色食虫蝽及窗虻等。粮堆内的微生物与贮粮害虫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些微生物能使害虫得病死亡,这类微生物是害虫的病原微生物。苏云金杆菌的杀虫效果是得到实践检验的,如苏云金杆菌对米象、谷象的感染力达90%。激素防治是利用昆虫体内分离出来的某些激素或用人工合成昆虫激素的类似物来抑制害虫生长繁殖的方法。目前较有成效的激素是保幼激素、脱皮激素、滞育激素及性激素等。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就是应用有毒的化学药剂直接或间接地防治贮粮害虫的方法。化学防治对于扑灭已猖撅起来的害虫而言,具有明显的效果,也是其他防治技术不可比拟的。在粮食中使用粮食防护剂和入库前的空仓杀虫,都是预防虫害发生所采取的有效措施。由于目前应用的杀虫剂,对人畜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同时若长期使用杀虫剂来杀灭贮粮害虫,会使害虫对某些杀虫剂产生抗性而失效。因此,要充分了解杀虫剂、害虫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合理用药,发挥药剂的最大防治潜力,使杀虫剂的有害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杀虫剂的种类繁多。按其使用的剂型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杀虫剂;按其进入虫体的途径可分为胃毒剂、触杀剂、熏蒸剂;按其化学成分和来源可分为无机杀虫剂、有机杀虫剂、微生物杀虫剂等。目前在粮食贮藏中使用的杀虫剂主要有磷化铝、磷化锌、氯化苦、敌百虫、敌敌畏、马拉硫磷、锌硫磷、虫螨磷、溴氰菊酯等。不同的杀虫剂,其理化性质各不相同,使用方法也各有差异。使用杀虫剂时,要注意掌握时机,适时施药,要根据危害虫种选用杀虫剂。如锯谷盗对氯化苦抵抗力强,而对磷化铝抵抗力弱,防治以锯谷盗为主的害虫时,则应选用磷化铝。又如防治以蛾类为主的害虫,因蛾类大多在粮面空间及表层活动,就可选择钻透性不强但毒力较大且价格便宜的敌敌畏。要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改进杀虫剂使用技术。如采用双低技术、间隙熏蒸、气流熏蒸、循环熏蒸、减压熏蒸及混合熏蒸等技术。杀虫剂对人畜都有一定的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在使用剧毒药剂磷化铝、氯化苦时,更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为了减少杀虫剂对人畜的危害,应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高纯度、适宜残效期的杀虫剂,限制对贮粮使用的药剂种类和条件,如面粉不能用氯化苦熏蒸,每批小麦常规熏蒸1年只准进行1次等。要严格执行杀虫剂在食品中的残留标准,防止人畜长期食用带毒粮食而引起慢性中毒。

  (5)检疫防治

  检疫防治是根据国家颁布的国内、国外植物检疫法令和条例,对国家输出、输入及省际间调拨的粮食及附属物等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检验,防止危险性害虫传播蔓延和就地消灭的一种防治方法。我国规定,仓虫中的谷象、谷斑皮蠢、大豆象、大谷蠢、巴西豆象为对外检疫对象。

  三、鼠害防治

  1.危害贮粮的主要鼠种
  (1)褐家鼠
  褐家鼠又名水老鼠、大家鼠。它体躯粗大,体长150~250毫米,体重250~500克,除腹部灰白色外,全身是褐色。尾粗壮,比体躯短。鼻端圆钝,耳较短且有稀毛。褐家鼠为家野两栖鼠种,分布范围广,危害极大。通常在仓房、土墙下、垃圾、阴沟以及露天囤垛等处栖息。善于钻洞、挖沟,最深可达1.5米。不善于攀登。性凶猛,有同类残杀性。感觉灵敏,机警,行动狡猾,昼夜均外出活动。对水分要求高,常住在近水边。繁殖能力强。每年繁殖6~10窝,每胎产仔5~14只。
  (2)黄胸鼠
  黄胸鼠又名黑鼠、屋顶鼠,个体比褐家鼠小,体长130~190毫米,体重约250克。鼻端部尖锐,耳大无毛呈圆形,背毛棕褐色,腹毛土黄色,尾毛黑色,尾长过于体。黄胸鼠善于攀爬,可在粗糙墙壁上行走,也能在屋梁上奔跑,喜欢栖息屋顶。其洞穴构造简单。主要在夜间活动。尤以黄昏和黎明为活动高峰。终年均能繁殖,每年繁殖4~6窝,每胎产仔5~7只,最多可达13只。可在无水的环境下生活1周以上。
  (3)黑线姬鼠
  黑线姬鼠又名田鼠、田姬鼠。体长70~125毫米,体重25~30克,尾长约为体长的2/3。背部有一条黑线,从尾直达头顶。背毛浅棕色,间杂黑色,腹毛灰白色。黑线姬鼠喜欢挖洞,常栖息在田野近水源的耕作地区,有贮粮习惯。季节迁移现象明显,通常冬季大量窜入仓库、住房中打洞做窝,危害粮食,夏暖后迁至田间。多在黄昏、黎明时活动,白天很少外出,1年繁殖2~5窝,每胎产仔3~11只。
  (4)小家鼠
    小家鼠又名小鼠、鼷鼠。体形较小,体长60~100毫米,体重10~20克,尾长约为体长的2/3。背面有黑灰色毛,腹部有灰白色毛。嘴短,鼻端尖,耳宽大具有短毛。小家鼠活动敏捷,善于攀登、跳跃,常栖居在室内、仓库或囤顶。鼠洞构造简单,洞口较多。贪食,耐渴力强。昼夜均进行活动。每年繁殖6~8窝,每胎产仔4~8只,多可产11只。小家鼠个体数量多,是粮库中数量最大的一群。

  2.鼠的防治
  在粮食贮藏过程中,由于鼠害的发生,给贮粮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鼠害造成的损失甚至超过虫害和霉害。因此,做好鼠害防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1)防鼠驱鼠
  根据不同仓型的具体情况,在仓房门口装设防鼠门或在仓房与防鼠门间的门坎上设防鼠板,以切断仓门的鼠路。若发现鼠洞要及时堵塞,以绝鼠迹。在露天贮粮时,要修建防鼠货台,防止老鼠往上爬。另外,还可使用驱鼠剂(也称忌避剂)驱鼠,如使用0.05%的放线菌酮药液喷洒包装器材,能防鼠达数月之久。
  (2)器械捕鼠
  捕鼠的器械种类很多,如鼠夹、捕鼠笼、粘鼠胶板、电子灭鼠器等。在使用捕鼠器械前要通过观察粪便、足迹、跑道、咬啮的痕迹等,掌握鼠的活动规律。选择适当的捕鼠方法和器材。根据鼠的习性,捕杀时要先诱后杀,捕鼠器械的布置要经常变化,勤换诱饵,勤查捕鼠器械。
  (3)药剂熏杀
  将竹竿顶端劈开一道缝,夹一团旧棉花或碎布头,蘸2~5克氯化苦药液,塞入鼠洞内,然后将洞口严密封死。采用这种方法,事前一定要认真检查鼠洞,预先堵塞仓外及其他部位洞口。仓库附近有住户时,不宜采用这种方法,以免鼠洞通入住房,引起人员中毒。投药熏洞时,操作人员一定要按粮仓熏蒸的要求佩戴好防毒面具。
  (4)毒饵诱杀
  因为鼠类的嗅觉和味觉都很灵敏,发现异味即不取食,所以,对调拌诱饵的药剂,应具备一个基本的要求,即药剂拌入饵料内配成的毒饵,必须适合鼠类取食入口才能起到毒杀作用。目前常用的杀鼠剂有敌鼠、杀鼠灵、安妥、磷化锌等。
  在使用毒饵诱杀时,毒饵、毒液应在室外或较宽敞的室内配制。所用的药剂必须准确称量,并做好记录;配制时应戴防毒口罩,防止药粉飞扬进入呼吸道。禁止用手直接接触药剂或毒饵毒液。现场禁止吸烟和饮食。杀鼠毒饵毒液施放在固定器皿或具有明显标志的特制毒饵箱中,并记载施放时间、地点、数量;包装过药剂和毒饵的纸,以及过期的毒饵毒液,要集中烧毁并深埋,盛装毒饵毒液的器皿,要用肥皂水洗净,集中保管;毒饵、毒液的配制、保管、使用、回收和处理应有专人负责。用毒饵、熏蒸药剂毒死的和捕鼠器具捕获的老鼠,均须焚化或深埋处理,不得随意乱扔,以免病害传染。

  四、贮粮技求与措施

  目前我国比较普遍的贮粮技术有干燥贮藏、通风与密闭贮藏、低温贮藏、气调贮藏、“双低”贮藏和“三低”贮藏,高水分粮的防霉应急措施主要是施用化学防霉剂等。

  1.干燥贮藏

  干燥贮藏是指以干燥为主要手段的贮藏方法。这是保证粮食安全贮藏最基本的措施。刚收获的粮食,水分较大,且正在后熟期,干燥速度要缓慢些,一般以先低温后高温,或采用二次干燥法为宜。对含蛋白质较多的大豆、蚕豆等豆类,因子叶组织细密,毛细管小,传湿力弱,而种皮却较疏松,易失水,以采用低温慢速带荚曝晒为宜。否则易裂皮、出皱纹,影响品质,并不耐贮藏。对含脂肪较多的油料如油菜籽,水分较易蒸发,但油菜籽粒小、皮脆,在高温下容易走油,故干燥时最好采用籽粒与荚壳混晒,既可防止走油,又能起到促进干燥的作用。至于含淀粉较多的稻谷、小麦等谷类粮食,由于淀粉结构比较疏松,籽粒内毛细管粗大,传湿力较强,适当采用高温快速的办法干燥,一般对品质无不良影响。

  粮食干燥的方法很多,目前大多采用日光曝晒和人工干燥。日光曝晒所需设备少,费用低,操作简便,不仅能降低水分,还能杀虫灭菌,并有利于促进后熟。人工干燥是使用烘干设备对粮食进行干燥的一种方法。机械烘干时,应根据不同粮种和水分含量控制热风温度和出口粮温,以免损害粮食品质和发芽率。

  2.通风与密闭贮藏

  适时通风可以促进粮堆内外气体交换,降温散湿,防止温差结露,防止二氧化碳积聚影响种子生活力。而适时密闭则可减少外温外湿对粮堆的影响,有利于保持粮堆低温干燥。两者方法不同,其目的都在于为安全贮藏创造低温、干燥的条件。所以,在保证入库粮食干燥的基础上,在贮藏期间,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和粮堆的具体情况,再适时进行通风或密闭,便构成了一种更加完善的贮藏措施。

  通风贮藏的方式主要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自然通风是适时启开门窗,通过空气自然对流来进行气体交换。机械通风则是利用单管或多管通风机,将外界低温干燥的空气鼓入或吸入粮堆,以达到气体交换的目的。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通风时机的选择很重要。经过通风以后,要保证粮堆降温散湿,或降温而不增湿,或降湿而不增温。从气温的年变化规律来看,每年气温上升季节,气温往往高于仓温和粮温,一般不宜通风,应以密闭为主;气温下降季节,粮温大都高于气温,是通风的有利时机。根据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夜间气温低于白天,夜间通风往往比白天有利。但是空气湿度的变化与气温相反,即气温高,相对湿度小;气温低,相对湿度大。因此,要选择低温而又干燥的通风时机,必须事先认真检测仓库内外温湿度并进行对比才能确定。对于温高湿大的散装粮堆,在仓外温度很低,温差较大的情况下进行自然通风,一般应结合通风勤翻粮面,使粮堆内部湿热空气尽快散发,以免结露。

  密闭贮藏方式主要有全仓密闭和粮面压盖两种。全仓密闭是将仓库门窗全面封闭;粮面压盖是用干燥无虫的谷壳、草木灰或袋装干砂压盖粮面。其目的在于防止外温外湿侵入粮堆,所以一般都在春暖之前进行。

  3.低温贮藏

  低温贮藏是将粮食温度控制到一个较低的水平,以达到安全贮藏的目的。实践证明,低温贮藏可以限制粮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减少贮粮损失;能减缓粮食陈化,利于保鲜;能有效解决面粉、大米、油脂等成品粮油度夏难的问题。由于低温贮藏不用或少用化学药剂处理粮食,避免或减少了污染,可保持贮粮卫生。此外,低温贮藏还可以作为处理高水分粮的一种应急措施。

  目前的低温贮藏方法有自然低温贮藏、机械制冷低温贮藏和地下贮藏等。自然低温贮藏是在寒冬季节,采取自然通风或仓外冷冻等办法,降低贮粮温度,然后在春暖以前采取全仓密闭或粮面压盖密闭贮藏,使粮食较长期地处于低温干燥状态。自然低温贮藏在北方平均气温较低的地区效果较好。机械制冷低温贮藏是利用制冷机械产生冷气送入仓房或粮堆中,使粮食处于冷藏状态,以抑制各种生物成分的生命活动,即使在夏天也能保证贮粮安全。地下贮粮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的主要仓型有立筒仓、尖低喇叭仓、平低喇叭仓。由于地下贮粮受外界温湿度的影响较小,因此它与其他低温贮藏一样,具有制热、防霉、防虫、保鲜的良好效果。

  气调贮藏又称受控大气贮藏。它是通过调节密闭粮堆内的气体成分,主要是降低氧气或增加二氧化碳。氮气的浓度,以抑制粮堆内各种生物成分的生命活动,从而达到安全贮藏的目的。实践证明,当氧气浓度降到2%左右,或二氧化碳增加到40%以上,霉菌受到抑制,害虫也很快死亡,并能较好地保持粮食品质。目前,气调贮藏的技术有气密贮粮,氮气贮粮,二氧化碳贮粮和减压贮粮等。

  气调贮藏的关键,在于搞好粮堆的密封工作。一般囤垛可采取六面或五面密封;仓房密闭性能好的散装粮堆则可采取粮面密封。密封材料多为聚氯乙烯或聚乙烯压延薄膜。

  气调贮藏的脱氧方法很多,大体可分为生物降氧和机械降氧两大类。生物降氧,就是利用生物体的呼吸作用,把密封粮堆中的氧气消耗掉达到低氧保管的目的。具体措施有自然缺氧、微生物辅助降氧和异种粮串联降氧。机械降氧则是采用一定的机械设备来脱除粮堆中的氧气,具体方法有抽氧充氮、二氧化碳灌注排氧、燃烧制氮机充氮脱氧和分子筛富氮脱氧等。

  5.“双低”贮藏和“三低”贮藏

  “双低”贮藏一般指低氧、低药剂量的密封贮藏。是在自然缺氧的基础上,再施放低剂量的杀虫剂的一种贮藏方法。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消灭常见的贮粮害虫,而且能防止粮食发热霉变。实践证明,低氧恶化了虫霉的生态条件,同时在密封粮堆内施药,减少了药剂的挥发空间,无形中增加了药剂的有效浓度,效果显著。同时,由于用药少,既可节省费用又能减少药剂对贮粮的污染。“双低”贮藏一般是在粮食入库后,先密封粮堆进行自然缺氧,当氧气降到不能再降而又未达到杀虫效果时,再施低剂量的磷化铝片,用药量为每立方米1~1.5克,采用布袋埋藏法施药。

  “三低”一般指低温、低氧、低药剂防治贮藏方法,是粮食贮藏的综合措施。目前采用低温贮粮,除机械制冷低温仓外,一般都达不到常年控制害虫和微生物发展的目的,必须配合其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更为有效。在高温季节入库的粮食可采取低氧(密闭)--低药(有虫时)--低温(10月份以后通风);低温季节入库的粮食采取低温(通风)--低氧(次年春季后)--低药(有虫时)贮藏。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生产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