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2015年大豆全生育期分析及病虫害防治

   2015-10-31 440
核心提示:大豆,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豆科大豆属,我们常见的黄豆、青豆、黑豆、毛豆等都归属于大豆。大豆起源于我国,古代称其为菽,在我
    大豆,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豆科大豆属,我们常见的黄豆、青豆、黑豆、毛豆等都归属于大豆。大豆起源于我国,古代称其为菽,在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大豆种子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蛋白质和油料作物,我们常吃的豆油和许多豆制品都是由大豆加工而来。
    我国是大豆种植大国,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900万公顷左右,其中,东北三省的春播大豆、黄淮海流域的夏播大豆、长江流域的夏、秋播大豆是我国大豆的三大主要产区。
    2015年全国大豆主产区全生育期热量正常略偏多,光照较充足,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少,大部农田墒情适宜,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成熟收获期全国主产区大部时段天气较好,阶段性降水天气延缓大豆收获和晾晒,大豆收获进度整体慢于偏快的2014年。
    一、农业气候特征
    2015年大豆生育期内,全国产区大部光照条件接近常年;平均气温正常,≥10℃积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其中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北部和东部、吉林东北部、辽宁大部、华北东部和中部、黄淮东部等地偏多50~200℃d。产区大部降水量总体较常年同期略偏少,其中辽宁西部、华北西南部、黄淮东部等地部分地区偏少3~5成。总体来看,2015年全国大豆全生育期内水热匹配良好,光照较充足,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2015年全国大豆全生育期≥10℃积温距平百分率

    2015年全国大豆全生育期降水距平百分率
    二、各发育阶段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1、东北地区大豆播种顺利;华北、黄淮夏播区降水及时,利于大豆播种出苗
    东北地区春播大豆播种出苗期主要为5月中下旬。初春,东北地区气温偏高,且阶段性变化明显,其中3月下半月气温偏高2~6℃,积雪融化早、土壤解冻快;4月下半月与上半月低温雨雪天气相比明显改善,大部气温偏高,土壤墒情适宜,利于土壤化冻和整地备播。5月,上中旬气温偏低1~4℃,不利于大豆播种出苗;下旬气温回升明显,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1~4℃,土壤墒情适宜,对加快大豆播种出苗及幼苗生长有利;黑龙江部分地区土壤偏涝,大豆播种作业受阻,进度较常年偏晚4~9天。
    华北、黄淮夏播大豆播种期为6月中下旬。冬小麦收获期间多晴好天气,利于麦收和腾茬整地。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华北、黄淮大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3~8成,部分地区墒情偏差,但由于大部地区灌溉条件较好,加之6月下旬华北南部、黄淮大部出现50~250毫米降水,使土壤墒情得到明显改善,利于大豆播种出苗和苗期生长;仅河北中部、山东半岛北部等地部分地区由于降水持续偏少出现旱情,影响大豆播种出苗。
    2、幼苗至旁枝形成期气象条件正常偏好,利于大豆旺盛生长
    东北地区春播大豆幼苗至旁枝形成期为6月。上半月出现阶段性低温,中北部部分地区有3~4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8℃,导致大豆幼苗生长缓慢;下半月气温明显回升,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4℃,光照充足,有效弥补了前期低温对大豆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加快了大豆生长发育进程,大豆整体长势较好。
    华北、黄淮大豆幼苗至旁枝形成期为7月上中旬。期间,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低,日照较充足,土壤墒情良好,利于大豆旺盛生长。但华北南部和东部、黄淮大部降水量偏少5成以上,土壤失墒加快,山西西南部、河北东部等地旱象露头并有所发展,不利于大豆正常生长。

    2015年6月下半月东北地区日照距平

    2015年7月上中旬华北黄淮降水距平百分率
    3、开花结荚期大部光热充足、墒情较适宜,阶段性干旱影响大豆开花结荚
    7月上旬至8月中旬,东北地区大豆处于开花结荚期,光热条件接近常年同期略偏多,大部降水量有100~250毫米,农田墒情较好,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大豆开花和结荚。7月上中旬,内蒙古东南部、吉林中西部、辽宁中西部降水量较常年偏少3~8成,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大豆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上述大部出现50~100毫米降水,前期旱情得到缓和,但辽宁中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土壤仍持续缺墒。
    7月下旬至8月中旬,华北、黄淮大豆处于开花结荚期。大部产区气温正常或偏高1~2℃,光照接近常年,降水量普遍有50~250毫米,增加了土壤水分,大部农田墒情适宜,利于大豆开花结荚。山西西南部降水量不足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持续性干旱导致大豆开花结荚水分供给不足。
    4、鼓粒灌浆期大部光温水适宜,初霜期偏晚,利于大豆充分灌浆和乳熟
    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东北地区大豆处于鼓粒灌浆期。期间,大部地区气温正常略偏高,光照条件较好,北部农区初霜期偏晚5~10天,大部降水量有25~100毫米,气象条件对大豆正常灌浆和安全成熟有利。8月26-28日,受台风“天鹅”影响,吉林东部、黑龙江东南部部分地区遭受暴雨、大风灾害,对大豆生长造成一定不利影响。辽宁中西部部分地区鼓粒灌浆期降水量不足25毫米,旱情仍持续,不利于大豆籽粒灌浆。
    8月下旬至9月中旬,华北和黄淮大豆处于鼓粒灌浆期。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光照正常,大部地区出现50~250毫米降水,土壤墒情得到明显改善,山西西南部等地旱情基本解除,对大豆鼓粒和充分灌浆有利。

    2015年9月16日华北黄淮20cm土壤墒情
    5、成熟收获期内主产区天气较好,大豆成熟收晒总体顺利。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大豆进入成熟收获期。大豆产区大部气温正常,光照正常略偏少,利于大豆安全成熟。
    收获期间,华北、黄淮大部地区大部时段以晴好天气为主,利于大豆收获和晾晒;华北地区9月27-30日、黄淮地区9月29-30日和10月3-7日出现降水过程,大豆收获短暂受阻。东北地区大豆收获工作总体进展顺利,9月25-27日、9月30日-10月2日和10月7-12日的降水天气使部分地区收获进度延缓。
    与常年同期相比,收获期间东北地区中北部、华北中北部和黄淮中南部降水日数偏多1~4天,与常年进度相比偏慢;与2014年相比,收获期间东北地区中北部、华北西南部和黄淮南部降水日数偏多3~5天,使得2015年全国大豆收获进度明显慢于偏快的2014年。
    三、病虫害防治
    在大豆生产中,病虫害一直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危害大豆的病虫害具有种类多、危害重等特点。 首先,来看看大豆病害。
    目前,在我国大豆生产区,常见的大豆病害有20多种,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大豆包囊线虫病、大豆花叶病毒病,其次还有大豆灰斑病、大豆锈病、大豆耙点病等;
    大豆包囊线虫病又叫大豆根线虫病,俗称黄萎病、火龙秧子,是一种烈性土传性病害,也是世界上大豆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大豆包囊线虫病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在东北较为干旱的砂碱地,发病更加严重。发病田轻者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达到90%以上,甚至绝产。
    大豆包囊线虫病具有发病时间早的特点,通常在幼苗期开始出现发病症状,发病后,植株生长缓慢,叶片由下向上逐渐的变黄,病株在田间的分布呈点状或片状,远看好似缺肥缺水症状,很容易造成种植者的误判。到了成株期,感病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会明显矮化、廋弱,同时,开花期延迟、花的数量减少,空豆荚、瘪豆荚、小豆荚增多,最严重的会造成植株顶端干枯甚至全株死亡。地上部表现出来的这些症状其实都是由于根部受害引起的,挖出感病植株的根系部分,我们会发现,大豆的主侧根不发达、须根很多,根系上豆科植物所特有的固氮根瘤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没有。用清水轻轻涮掉跟上的泥土,仔细观察,还会看到,在大豆的根系上附生着许多乳白色的小颗粒,颗粒大小在0.1-0.5毫米之间,这些小颗粒就是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病原物,大豆包囊线虫的雌虫,也就是孢囊。
    在生物学分类上,大豆包囊线虫属于垫刃目异皮线虫属。要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在形态上最大的特点是雌雄异型。
    在显微镜下,放大10倍以后,雌虫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乳白色、有很厚的角质层外壳、形状像柠檬一样。雌虫发育到后期,颜色会变成褐色、同时在体内孕育出大量的卵,有卵的雌虫,我们通常称其为胞囊,每个孢囊里大约有300-500粒卵,卵长椭圆形。进一步放大显微镜的倍数,我们往往会在孢囊的周围看到大量的线虫,这些线虫就是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幼虫的形状象针一样呈线性,头钝尾细长,当放大到40倍时,我们还可以清楚的看到幼虫头部的口针——它们的危害武器。雄虫和幼虫的形状差不多,只是个体稍大一些。
    在生活习性上大豆孢囊线虫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只寄生豆科植物,在土壤里的生活区域和大豆根系的分布层基本一致,主要生活在地表20厘米以上的土层里, 30厘米以下的土层里数量很少。其次,大豆包囊线虫是一种好气性生物,喜欢通气性良好的砂壤土,尤其是盐碱土,在PH值小于5的酸性环境里、或在粘重潮湿或淹水的土壤里,大豆包囊线虫都无法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在南方很少发生此病;另外,大豆包囊线虫生长发育的适温是24—35摄氏度,超过40摄氏度和低于零下20摄氏度都无法正常存活;还有就是胞囊的角质层很厚,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一般在3-5年,长的可以达到10年以上,因此,连作、重茬有利于土壤中积累胞囊线虫数量,加重病害。下面,我们来看看大豆包囊线虫病在田间是如何发生的呢?
    冬季,大豆包囊线虫主要以胞囊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或附着在种子上在贮藏环境中越冬,这些带有胞囊的土壤或种子就成为第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第二年春天,当地温达到15摄氏度时,土壤中胞囊里的卵开始孵化出幼虫,幼虫进入土壤中,遇到大豆幼苗根系,从新根的根尖侵入。这是科研人员通过染色展示出的幼虫侵染大豆幼根的过程,红色的就是正在侵入的幼虫。幼虫侵入根组织后,在根内进行寄生生活,在生长后期,会发育成异型的雌雄成虫,雌成虫身体膨大后突破根表皮,虫体的大部分露出根外,仅用口器吸着在大豆根上,我们在根上所见乳白色小颗粒就是它们;雄虫进入土壤,和吸附在根上的雌虫交配后死亡,交配后的雌虫体内形成卵粒,进一步膨大形成胞囊。胞囊很快脱离根表皮,落入土壤中,如果温湿度条件合适,胞囊中的卵又开始孵化,进行再次侵染。在夏季,大豆包囊线虫30天左右就能完成一次侵染。我国黑龙江省的中南部和吉林省的中北部地区,一年一般可以侵染3次,河南省的夏大豆产区,一年可以侵染四次;在河北省的春大豆产区一年可以侵染六次。到了秋季,胞囊中的卵不在孵化,躲在胞囊的保护壳里在土中越冬。
    土壤中的大豆包囊线虫,自身的活动距离很有限,一生的移动范围只有30-50厘米,它在田间进行传播扩散的途径,主要靠水流、田间操作等,另外,大风也可以将土表的胞囊吹到异地,进行远距离传播。
    大豆苗期,如果土壤中含水量低,比较干旱,就容易引起大豆包囊线虫病,尤其是在沙土地、盐碱地更容易加重病害。
    防治大豆孢囊线虫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原则。
    在大豆生产区,首先要坚持严格的轮作制度,避免和豆科作物连作。有条件的地方,选用水旱轮作2-3年效果最好;也可以和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轮作,感病较轻的黑壤土,要坚持3年以上的轮作,盐碱土或砂壤土至少要坚持5年以上的轮作,才可以明显的减轻病害。
    选用抗线虫或耐线虫的大豆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目前,我国推广的大豆新品种中,抗、耐线虫的品种有抗线1-4号、吉林23号、吉林32号、齐黄25号、齐黄29号、皖豆16、庆丰1号、嫩丰14、嫩丰15等: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选择使用。大豆抗病品种,使用年限长了,容易产生品种退化,使抗病能力降低,因此,还要注意进行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或及时更换品种。
    对于曾经发生过大豆包囊线虫病的地块,除了采取前面讲到的预防措施外,还需要使用一些化学药剂在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加强防治。土壤处理要求将药剂施在地表20厘米的土壤内,种子和药剂要分层隔开,避免产生要害。药剂选择可用每亩5%甲基乙柳磷颗粒剂8千克,或15%涕灭威颗粒剂0.7-1千克,或 5%甲拌磷颗粒剂8千克。在播种前10-15天,开20厘米深的浅沟,将拌匀细土的上述药剂施入沟中,施后马上覆一层薄土进行覆盖隔离,10-15天后,就可以在上面播种了。上述农药的毒性都比较大,使用时严禁加水制成悬浮液直接喷洒。
    下面我们来说说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另一种对大豆生产危害较大的病害,由于防治困难,又有植物癌症之称。
    在我国,大豆花叶病毒病发生很普遍,全国各地大豆种植区域都有发生,南方发病普遍要重于北方。发病年份一般可造成减产5-7%,重病年份减产10-20%甚至50%以上。
    大豆花叶病的危害症状往往在叶片上表现最为明显,有两个典型的特征,一是叶片黄花花叶,二是叶片皱缩,发病严重时,黄花、皱缩同时发生,叶片出现严重的扭曲、畸形、黄花现象,如果苗期发病较早,变形的植株会僵缩在哪里,不再生长。
    引起大豆花叶病的病原物主要是大豆花叶病毒。
    大豆花叶病毒是一种专寄性病毒,只侵染豆科植物,如大豆、绿豆、菜豆、苜蓿、紫云英等;和其它病毒一样,大豆花叶病毒,如果脱离了活体植株,活性会很快降低,体外保毒时间只有1-4天;因此,大豆花叶病毒是无法在病残体上存活越冬的。
    但病毒可以通过种子越冬,在南方,还可以在蚕豆、豌豆、紫云英等豆科冬季作物上越冬。
    这些带有病毒的种子和感染了病毒的冬季豆科作物,就是第二年大豆田中病毒病发生的初侵染源,或者说是最初病毒来源。
    有了初侵染源,病毒在田间的传播主要靠的是蚜虫等刺吸取食的昆虫。带有病毒的种子,长出带有病毒的病株,蚜虫在病株上刺吸取食的过程中,会带上病毒,如果迁飞到健康植株上继续取食,就会将病毒传给健康的植株,当田间蚜虫数量过多时,病毒会随着蚜虫的迁飞,在田间被迅速的传播、扩散,从而造成病毒病的大流行。
    高温、干旱的气象条件,有利于蚜虫的生长和繁殖,会更加加重病毒病。
    大豆花叶病毒病一旦发病,很难恢复治愈,所以,防治策略应以预防为主,重点防治蚜虫相结合,具体可以参考以下技术措施:
    一选用抗病品种:在生产中,首先,要选用抗病毒品种,象中黄9号、中豆26、吉科豆5号、吉林30、辽豆11号等。抗病品种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连年种植后,会出现抗病毒能力逐年下降的现象,因此,要注意加强对抗病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如果抗性出现了严重下降,需要改种适合当地的其它抗病品种。
    二使用无毒种子:种子是大豆花叶病毒的主要传播者,因此使用无毒或低毒的种子是防治病毒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要保证种子无毒或低毒,需要在种子生产过程中下功夫,首先要选用无病毒或低毒的专用母种,其次,做为种子田的地块,前茬要保证没有种过豆科作物,同时,与其它豆科植物要保持100米以上的隔离距离,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去除田间的发病植株,要求田间病株率低于0.5%。病株率高的田块,或病株上的种子,都不能作为种子使用。
    三防蚜治蚜:蚜虫是大豆花叶病毒在田间流行的主要传播者,因此,防治病毒病必须要做好蚜虫的防治工作,发现蚜虫,及时喷施杀蚜剂,喷施时间要在蚜虫发生初期开始,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2.5%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间隔7-10天,连续喷施2次。在防治时,应注意几种杀蚜药剂交替使用,防止多次使用一种药剂,使蚜虫产生抗药性。
    四化学防治:如果田间发生了病毒病,在发病初期,可用31%吗啉胍-三氮唑核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防治或用3.85%三氮唑核苷-铜-锌水乳剂500倍液喷施防治。这些病毒钝化剂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病毒的活力,控制病情继续蔓延。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大豆灰斑病:大豆灰斑病又称褐斑病、斑点病、蛙眼病。也是一种在我国大豆生产中常发的病害,其中,以黑龙江省发生最为严重,发病田块一般减产5-10%,严重的减产20%-30%,同时,大豆籽粒中的蛋白质和油份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大豆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以侵染茎、荚和种子。在叶片上发病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呈圆形、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就像蛙眼一样,病重时,病斑合并,造成叶片干枯脱落。发生在茎杆上的病斑呈纺锤形或椭圆形,豆荚上的病斑和籽粒上的病斑明显与叶斑相似,为圆形蛙眼状,轻病粒仅产生褐色小点。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病原物是大豆短胖孢,属于真菌界半知菌类,病菌大豆短胖孢由分生孢子和菌丝体组成,分生孢子相当于病菌的种子,分生孢子萌发后形成菌丝体。
    大豆短胖孢菌喜欢潮湿的环境,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摄氏度,低于15摄氏度、高于35摄氏度,病菌都不能正常生长。另外,大豆短胖孢菌侵染的专一性很强,只侵染大豆或野生大豆。
    大豆短胖孢菌可以在病残体上和种子上越冬,病残体上的带菌量通常比种子要多的多,因此,病残体是第二年灰斑病发生的主要初侵染菌源。
    当气温在15—30摄氏度,如果遇到连续多天的阴雨天、空气湿度大或植株上有露水时,往往容易诱发或加重病害。
    下面,我们来看看大豆灰斑病在田间是如何传播流行的。残留在土壤中病残体上的大豆灰斑病菌,第二年,遇到合适的温湿度,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风、水迅速扩撒侵染大豆植株,形成病斑,如果温湿度合适,新生病斑又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随风、水继续扩散、侵染,从而在田间造成病害大范围流行。
    大豆灰斑病通常在大豆进入开花后期以后,容易发病,主要原因是,这时的田间植株长势旺盛,已完全封垄,植株中下部相对郁闭、通风不畅,空气湿度较大,从而诱发病害。在东北,该病一般在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
    防治大豆灰斑病要采取抗病品种,农业防治和化学喷药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措施。
    一农业防治:抗病品种:在病害易发地区,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抗病品种有鲁豆10号、农大5824、黑交98-1744、垦农4号、合丰29号、豫豆22号、东农42号等等,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选择。轮作倒茬:其次,在安排生产时,要注意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入冬前深翻土地,这些措施都可以减少越冬病菌数量,减轻下一年的发病程度;选种:另外,在播种前要将这种病豆、霉豆、烂豆挑出来,否则,不但影响出苗率,还会传播病菌;合理密植:还有,合理密植、及时锄草,可以降低田间温、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发展的农田环境,也能有效的减轻病害的危害。
    二喷药防治:在开花、结荚容易发病的时期,要及早进行喷药防治,可用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防治。注意喷药时间要选在晴天上午6—10时,下午3—7时,喷后遇到下雨要重新喷施。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大豆锈病:在我国南方地区还有一种流行猖獗的真菌病害,那就是大豆锈病。大豆锈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发病时,叶片上出现红褐色斑点,在叶背面病斑稍隆起,周围有铁锈状粉末,严重时叶片变黄枯焦脱落,豆粒不饱满,一般造成大豆减产10~30%,严重时减产可达50~60%。
    大豆锈病是由豆薯层锈菌引起的,豆薯层锈菌属于真菌界担子菌亚门。该病菌能产生大量的孢子,孢子就像种子一样能够萌发,萌发适宜的温度是15—26摄氏度,荫湿的气候环境,孢子萌发速度快,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豆薯层锈菌孢子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
    春季,病菌产生孢子,孢子随风、随水四处飘散,在大豆田中,遇到合适的温度、湿度,在植株的叶片上萌发,侵入叶片组织,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形成病斑,同时又产生大量的孢子,继续扩散、侵染。
    豆薯层锈菌喜欢荫湿的环境,因此,雨天、雾天、清晨露水较大都容易引起大豆锈病的流行。在田间,幼苗期一般发病较轻,开花、结荚阶段发病较重。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差、相对湿度大等,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大豆锈病的防治原则和大豆灰斑病的一样,以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同时结合农业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我国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中豆19、中黄2号、中黄4号、油84-87、早春1号、秋豆1号、玉山青皮豆、柳豆1号等,种植者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市场需求参考使用,其它防止措施可参考灰斑病的防治技术。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大豆耙点病:在我国各地的大豆生产区,还有一种常发性真菌病害,就是大豆耙点病。
    大豆耙点病主要在叶片上发病,茎杆、豆荚、种子上也可以发病,叶片发病时,出现红褐色的病斑,病斑四周扩散出浅黄绿色晕圈,大病斑上还有轮纹,容易造成叶片早落,影响产量。
    大豆耙点病除了危害大豆等豆科植物,还可以危害棉花、黄瓜、辣椒、芝麻、番茄、西瓜等多种作物。
    大豆耙点病是由山扁豆生棒孢引起的,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可在休闲地的土壤里存活二年以上。多雨和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有利发病。
    有关大豆耙点病的防治,可以参照灰斑病的防治技术。
    在大豆田中,生活着形形色色的昆虫,这些昆虫,有的是肉食主义者,它们以其它小昆虫做为食物,多数被我们列为益虫,象七星瓢虫、蜘蛛、螳螂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素食主义者,象蚜虫,大豆食心虫、造桥虫等。大豆田中的素食昆虫,大部分是以大豆做为食物来源,有的喜欢吃大豆的根茎、有的偏爱吃豆叶、吃花瓣,还有的专门吃豆荚。数量少时,对大豆造成的影响并不大,但当它们大量存在时,就会严重影响大豆植株的正常生长,从而造成减产,给大豆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这类昆虫被我们归为大豆害虫 。
    地下害虫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地下,它们行踪比较隐蔽,是一类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害虫,常见的有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
    蛴螬,俗称白土蚕,是金龟子的幼虫,属于鞘翅目金龟甲科,蛴螬的种类很多,但外形上相差不大,它们身体肥大,体色通常为白色、或淡黄色,体长3-4厘米;地老虎又叫切根虫,也有很多种类,大豆田中最常见的是小地老虎,小地老虎的体色黄褐色,体长3-5厘米,是这种枯叶蛾的幼虫,属于鳞翅目枯叶蛾科。金针虫身体细长,体表坚硬、蜡黄色,体长2-3厘米,是叩头虫的幼虫,属于鞘翅目金针虫科,金针虫也有很多种类,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沟金针虫。
    这三种地下害虫的危害特点基本都一样,它们擅长钻土,在钻土的过程中,会使大豆根系脱离土壤,造成根系吸水能力下降,植株出现长势弱小、萎蔫等症状,危害更为严重的是:在大豆的幼苗阶段,它们会将大豆的幼根和嫩茎咬伤或咬断,造成幼苗的大量死亡,在田间出现严重的缺苗断垄现象。
    除了危害大豆,这三种地下害虫还危害玉米、小麦、蔬菜等多种农作物,包括一些田间杂草。因此,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旱地农田中,地下害虫的发生非常普遍,尤其是在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活动十分猖獗。
    在生活习性上,蛴螬和地老虎都喜欢潮湿的壤土,蛴螬还偏爱未腐熟的有机粪肥,如果遇到危险,会圈成C型装死不动,每年的春秋两季活动旺盛,蛴螬的成虫金龟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地上,对大豆的危害极小;地老虎一般在春季活动旺盛,偶尔会在傍晚出来觅食,地老虎的成虫枯叶蛾有明显的趋光性,对大豆没有危害;金针虫喜欢潮润的砂性土壤,成虫叩头虫有趋光性,对大豆也没有危害。
    防治地下害虫,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原则。根据田间地下害虫的数量制定防治策略:
    一防治标准:以下防治标准可供大家参考,当田间地下害虫发生量每平方米低于,蛴螬4头、地老虎2-3头、金针虫5头、混合发生3头时,我们只需要积极预防、加强农业技术措施,就能控制其发展;
    二农业措施。水旱轮作:利用地下害虫在过分潮湿或淹水的环境中,无法正常生长发育这一习性,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水旱轮作,能够有效的降低地下害虫的虫口数量;秋翻土地:入冬前,要深翻土地达到30厘米,通过深翻,可以把部分地下害虫翻到地表,使其冻死、晒死或被像灰喜鹊这样的天敌捕食,也能起到降低虫口数量的作用。清除杂草:在田间管理上,要及时的清除田间和周围的杂草,破坏成虫产卵的生活环境,同样可以有效的降低下一代虫口的数量。
    三物理防治:地老虎的成虫枯叶蛾和金针虫的成虫叩头虫都有很强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也可以降低下一代幼虫的发生数量,具体使用方法可参考产品使用说明书。
    四化学药剂防治。当田间地下害虫发生数量达到或超过上述防治标准时,就需要进行化学药剂防治,化学药剂防治通常采用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两种方式。土壤处理:土壤处理可选用3%辛硫磷颗粒剂每亩4~5公斤,在播种前,用一定量的干细土将其拌匀制成毒土,然后将其均匀的施进开好的播种沟里,施好以后,为了避免种子与药土直接接触,再轻覆一层土,然后,在上面就可以播种了。拌种:拌种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也可用48%毒死蜱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拌后堆闷4-6小时便可播种。
    食叶害虫
    食叶害虫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以危害叶片为主的害虫,在大豆田里,数量最多的就是食叶害虫,常见的有大豆蚜、大豆椿象、造桥虫、棉铃虫、卷叶螟、斑缘豆粉蝶、豆天蛾、斜纹夜蛾、银锭夜蛾、甜菜夜蛾、银纹夜蛾、造桥虫、豆天蛾)等。在食叶害虫里面,根据口器的危害方式不同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刺吸式害虫,如蚜虫、大豆椿象等,另一类是阻嚼式害虫,如卷叶螟、棉铃虫、斑缘豆粉蝶、夜蛾类害虫等。
    大豆蚜:大豆蚜也叫腻虫、蜜虫,是一种极小型的刺吸式害虫,也是大豆田中最常见的害虫。
    大豆蚜在我国大豆生产区发生非常普遍,其中在北方地区发生的要更加严重一些,大发生年份通常可造成大豆减产20-30%,甚至50%以上。
    遭受大豆蚜危害的叶片,往往形成许多不规则的黄色小斑点,严重时,叶片卷曲、植株矮小、结荚数量减少;除此之外,大豆蚜在田间还能传播病毒,引发大豆病毒病;另外,大豆蚜分泌的蜜露还能召来蚂蚁的危害,并引起煤污病。
    大豆蚜是同翅目、蚜科里的一种蚜虫。成蚜大小一般在1-3毫米之间,体色通常为绿色,有针式口器。大豆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无翅蚜和有翅蚜两种形态。
    生活习性:和其它蚜虫一样,大豆蚜也有趋嫩的习性,喜欢集中在大豆植株的顶端、嫩叶、嫩茎上刺吸汁液,另外,叶片背面也是大豆蚜生活的主要场所。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中,大豆蚜大部分以无翅蚜存在,同时进行孤雌胎生繁殖,孤雌胎生繁殖就是指雌蚜不需要与雄蚜交配就能产下小蚜虫,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大豆蚜的繁殖速度极快,在高温干旱的环境里,如温度在22-40摄氏度、相对湿度低于60%,7-10天就完成一代。当遇到气候环境变换,如春夏和秋冬季节交替时,大豆蚜会发育成有翅蚜进行迁飞,另外,蚜虫还有分泌蜜露的习性,蜜露是蚂蚁的最爱,所以,蚜虫较多的地方经常有蚂蚁出没,两者有很好的共生关系。
    大豆蚜通常以卵的形式在野生植物鼠李上越冬,华北地区也在牛藤上越冬。春季,气温达到10摄氏度左右时,越冬卵孵化出无翅蚜,无翅蚜先在鼠李等寄主上无性繁殖几代,5-6月份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大豆田中,形成田间虫源。同时进行孤雌胎生繁殖出无翅蚜,无翅蚜在大豆田中无性繁殖数代后,入冬前,再形成雌、雄有翅性蚜,迁飞到鼠李等寄主植物上交配、产卵,最后以卵的形式越冬,开始准备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
    大豆蚜虫由于繁殖速度快、繁殖量大,因此,在防治时,要及早进行。防治药剂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用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间隔7-10天,连续喷施2次。在防治时,应注意几种杀蚜药剂交替使用,防止多次使用一种药剂,使蚜虫产生抗药性。
    大豆椿象:相对于蚜虫个体,大豆蝽象就是一个大块头刺吸式害虫。大豆蝽象是有名的臭气专家,具有臭腺,遇危险时能分泌臭液藉此自卫逃生,因此,百姓又称它为臭大姐、放屁虫。
    大豆蝽象主要危害大豆的嫩叶、生长点、嫩荚等多个部位,可造成叶片卷缩、主茎停止生长、豆荚形成黑色坏死斑等症状,对大豆产量影响很大。大豆蝽象不仅危害大豆,还危害果树、棉花等多种农作物。在我国南、北方地区发生普遍。
    大豆椿象属于半翅目缘蝽科。在大豆田中,常见到的蝽象有两种,身材苗条的条蜂缘蝽和体型方扁的斑背安缘蝽。成虫的体长一般在2厘米左右,长喙是其危害大豆的主要武器。大豆椿象通常在大豆开花结荚期发生量比较大,一年可以繁殖1-3代,以成虫在枯枝、枯草上越冬。
    在防治蝽象时,要农业措施和化学药剂防治结合起来进行。农业防治:大豆收获以后,要清除田间的枯枝烂叶以及周边的杂草,及时深翻土地进行冬耕灭茬,这些措施可以消灭部分越冬成虫,减少下一年的虫口数量。化学防治:开花结荚期是大豆蝽象开始危害的时期,可及早喷施2.5%的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或40%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进行防治。大豆椿象容易产生抗药性,防治时上述这几种药可以交替使用。
    造桥虫:它就是有名的大豆造桥虫,一类极具特点的害虫。大豆造桥虫行动敏捷,爬行时一步一曲,曲时,身体的中部会高高的拱起,好似一座单孔桥,因此而得名造桥虫,老百姓也叫它豆青虫、步曲虫、豆尽蠖等。大豆造桥虫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小龄幼虫,将叶片吃成这样的联排孔洞,长大以后,会将叶片吃的只剩叶脉,造成落花落荚,子粒不饱满,从而影响大豆的产量。
    大豆造桥虫的食性很杂,除了危害大豆,还危害棉花、桑树、茶树、甘蓝、白菜、萝卜等多种农作物、在我国南北各地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大豆造桥虫是这种黄褐色蛾子的幼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造桥虫小龄时体色黄绿色,大龄以后变成黄褐色或灰绿色,体长33-38毫米,在身体的中间部位有3个黑点,有3对前足,2对后足,没有腹足,所以,爬行时才会高高的拱起身体。
    大豆造桥虫有吐丝的习性,小龄时生性活跃,喜欢沿着叶缘行走,前足经常会离开叶缘伸向空中,口吐长丝,摆出各种造型,长时间的一动不动,大龄幼虫会在叶片上吐丝卷苞,在其中化蛹。大豆造桥虫的繁殖力很强,每年可以繁殖5代。成虫对大豆植株没有太大的危害,通常将卵散产在豆株上部的叶背面,喜欢傍晚出来活动,有较强的趋光性;在防治大豆造桥虫时,要做到早发现、早喷药,在幼虫小龄阶段喷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以用每克含100亿孢子青虫菌或杀螟杆菌1 000倍-1 500千克液倍喷雾防治。
    在鳞翅目夜蛾科里还有一种昆虫,令我们十分头疼,那就是棉铃虫——棉田里的头号杀手。实际上,棉铃虫的食性很杂,它不仅危害棉花,还危害大豆、玉米、蔬菜等多种农作物,在我国大豆的各个生产区都能看到它的影子,近些年,对大豆的危害还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棉铃虫是一种暴食性害虫,除了危害大豆的叶片,还危害花和嫩荚,瞧,豆叶被吃成这样的缺刻状,豆荚和豆粒被蛀成这样的孔洞。在我国,每年的6、7月份是棉铃虫危害大豆最严重的时期。
    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很大,由淡绿、淡红至黑褐色,幼虫老熟时体长可以达到30~42毫米,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30~38毫米。棉铃虫的繁殖力极强,成虫一次产卵700粒左右,一般将卵散产在大豆植株的中上部位,在山东,一年能繁殖三代。成虫有很强的趋光性。棉铃虫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昆虫,非常容易产生抗药性,尤其是大龄幼虫,因此,在防治上,要做好虫情监测,早发现,早防治。当田间有虫率每百株达到5头时,就要进行喷药防治,喷药防治要在幼虫小龄的时候效果最好,常用药剂有溴氰菊酯、辛硫磷、阿维菌素、茚虫威、苏云金杆菌等,在喷药时,要注意多种药剂轮换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每种药剂的具体防治办法可参考产品说明书。另外,利用成虫的趋光性,我们也可以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进行辅助防治。
    大豆卷叶螟:这只虫子,不断的来回摆动着它的头部,它在干嘛呢?静心观察,原来,是在吐丝拉线,这拉线又是为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奇迹出现了,只见叶片开始慢慢合拢,形成了一个封闭完好的卷叶,这个杰作的缔造者就是大豆卷叶螟的幼虫,大豆卷叶虫。卷叶是大豆卷叶螟危害的典型症状,这些膜状叶和残缺不全的叶片也是它危害的结果,有些被蚕食的叶片上还有明显的丝网。大豆卷叶螟在我国的华北地区和南方区域发生很普遍,主要危害豆科作物,除大豆,还有红豆、菜豆、豇豆等。
    这种黄褐色的小蛾子是大豆卷叶螟的成虫,体长10毫米,翅展18~21毫米,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幼虫小龄时,身体亮绿色,大龄时黄绿色,体长一般15-17毫米,有3个前足、4个腹足、 1个后足,擅长吐丝。幼虫除了喜欢吃叶,还喜欢吃花和嫩茎等,小龄时,通常将叶片吃成这样的膜状或残缺状;大龄以后,开始在叶片上选择合适的位置布点,然后在两点之间反复吐丝连接,丝的弹性很好,干了以后缩得很短,使叶片卷起,形成一个遮风避雨的小空间,幼虫老熟后在其中化蛹,蛹褐色,长约12毫米,冬季,蛹随落叶在地里越冬。成虫一般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雌蛾喜欢将卵散产在叶背面。
    防治要点:防治大豆卷叶螟首先要及时清除田间的枯枝落叶,在幼虫发生期也可以结合农事操作,人工摘除卷叶。药剂防治:当发现田间有1~2%的植株有膜状叶或卷叶时,就要开始进行化学药剂防治,可选用1%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 000倍液等隔7~10天防治一次,连防两次。
    斑缘豆粉蝶:在食叶害虫里,还有一种美丽的蝶类昆虫,那就是属于鳞翅目、粉蝶科的斑缘豆粉蝶,斑缘豆粉蝶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危害大豆的同样是它的幼虫,幼虫将叶片吃成大小不等的孔洞,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从而造成减产。斑缘豆粉蝶的防治可参考棉铃虫的防治技术。其它食叶害虫,如豆天蛾、斜纹夜蛾、银纹夜蛾、甜菜夜蛾等,在防治时,也可参考造桥虫、棉铃虫、卷叶螟等的一些防治策略和方法,在这里就不详细说了,下面,我们来了解另一类害虫食荚害虫。
    食荚害虫最常见的就是大豆食心虫。大豆食心虫,也叫豆蛀荚虫、小红虫,大豆食心虫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害虫,分布几乎遍布全国,其中在东北3省、河北、山东等地区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大豆食心虫主要在豆荚内,蛀食豆粒,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和产量,是我国大豆产区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大豆食心虫属于鳞翅目小卷叶蛾科,这种褐色小蛾子是它的成虫。成虫体长只有5~6毫米,翅展12~14毫米;幼虫刚孵化出来时为乳白色,老熟时变为橙红色。
    大豆食心虫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食性比较专一,一般只危害大豆,成虫的飞翔能力不强,无法进行远距离飞翔。大豆食心虫一般1年繁殖1代,幼虫老熟后,在豆荚内吐丝做茧,随豆荚落在土表10厘米内越冬,到了第2年7月中下旬,也就是大豆开始结荚的时期,豆荚内的越冬幼虫化蛹,并羽化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就近将卵产在豆荚上,一般 1个豆荚上只有1粒卵,到了8月上中旬大豆鼓粒期,卵孵化出幼虫,钻入豆荚,开始食害豆粒,幼虫在豆荚内要生活20-30天,从年幼时的乳白色到老龄的橘红色。
    根据大豆食心虫的生活习性,在防治时,我们要采取以农业措施为主、化学措施为辅的防治策略。远距离轮作:首先,我们要实行远距离轮作,就是在距前茬大豆田1千米以外种植大豆,可降低发虫率90%左右。其次要深翻土地,秋收后及时进行秋翻,可以杀死部分越冬幼虫。化学防治要在成虫盛发时期时进行,可用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800倍液或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200倍液喷雾1—2次即可杀灭成虫、卵和刚孵化的幼虫。
    病、虫发生是农业生产中的正常现象,防治病虫害并不是要完全根除它们,而是要将其在田间的发生数量,控制在不影响产量的状态下。保持农田中的生物多样性,利用生态平衡制衡病虫害,是我们在防治病虫害时,需要不断加强的观念。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生产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