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石斑鱼标粗过程技术要点及其病害防控

   2015-10-20 664
核心提示:一、胚后发育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 、稚鱼期、幼鱼期。初孵仔鱼1.5mm左右,其卵黄囊大约占体长1/2;仔鱼孵出第3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
    一、胚后发育
    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 、稚鱼期、幼鱼期。初孵仔鱼1.5mm左右,其卵黄囊大约占体长1/2;仔鱼孵出第3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毕,并开始摄食饵料,至5d龄可清晰见到胃囊,摄食量明显增加;10d龄开始长出鳍棘,并逐渐增长,30d后鳍棘开始缩短,到35d龄时鳍棘基本消失(见下图)。
    二、中间培育
    中间培育是指把全长2.0~2.5cm(03~04筛)的幼鱼培育成全长8~15cm大规格苗种的过程,又称为鱼苗的标粗或标苗。根据幼鱼的规格进行分级筛选,是鱼苗标粗的关键,标苗结果决定着石斑鱼苗种的产量,标粗的成活率直接影响到石斑鱼养成的最终收益。
    1.培育设施
    中间培育设施分室内外两种,室外是在池塘上直接架设搭建容积1~3m3 小型网箱,上方悬挂遮阳网避免阳光直射。前者则在室内建5~10m3圆形、方形或长方形水泥池,或利用原20~50m3育苗池,池中放置数个0.5~1m3硬质网箱。若是露天水泥池,其上要设置遮荫网控光。
    2. 水质指标
    水温24~29℃,盐度22~33‰,pH7.5~8.6,DO≥5mg/L,NH4+≤0.5mg/L,光照强度控制在3000Lx以下,光照节律与自然光相同。
    3.培育密度
    2.5~5.0cm 幼鱼700-800尾/m3 ,5.5~8.0cm鱼苗500~600尾/m3 ,8cm以上的苗种放养密度应控制在500尾/m3以内。
    4.饵料驯化
    石斑鱼培育35d左右全长约2.5cm时进入幼鱼期,摄食鲜活卤虫成体5~10g/m3或鱼、虾肉糜15~30g/m3,并开始按体重3~5%驯化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具体操作先在投喂点敲击池壁,发出较固定的音响后再给料,久而久之鱼苗会形成条件反射,定时定点投喂,至鱼苗不再抢食为止。最初驯化人工配合饲料幼鱼不喜食,选择鱼苗较饥饿的状态下投喂,利用冰鲜仔虾或鱼肉与配合饵料交替投喂,4~6次/d。开始少投循序渐进,经10d左右的驯化幼鱼便会适应。培育池中放人沉管等遮蔽物供鱼苗栖息聚集,以便躲藏避免相互残食,还能缩短在池中驯食的时间,从而保证幼鱼规格大小一致。
    5.筛选分苗
    进入幼鱼期35~40d,鱼苗因摄食能力及生长速度不同个体差异变大,常出现大小不一致引起自相残杀。及时分苗提高培育成活率,保持规格整齐分化不明显,筛选后同级鱼苗体长一般相差不超过 1.0cm。全长3~5cm的苗种每隔5~7d筛苗一次,5~8cm鱼苗间隔7~10d分选一次。筛苗操作要格外小心,以免造成鱼体机械损伤或严重应激。
    6.换水清污
    鱼苗3cm以前视大小不同,用相应规格的筛绢网做成换水滤鼓排水;全长至4~5cm时,可用PVC管钻∮3~4mm小孔直接插在池底的排水孔上排水。
    每天早上首次投饵前和傍晚最后一遍喂料后,要拔管排水同时推底去除池底部残饵粪便。4cm以上鱼苗会有聚群过度集中现象,必须保证水质的清洁和24h长流水,水体日交换量100~300%。根据水质情况进行倒池,倒池时把鱼苗放入淡水中浸泡15~20min,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
    7.日常管理
    7.1根据石斑鱼生物学特性,尽量减少噪音、灯光等对鱼苗的刺激,避免发出高分贝声响或夜间突然开灯。平时操作小心谨慎,遇特殊天气如暴雨或台风,要及时泼撒抗应激类药物来提高鱼体免疫力。
    7.2标苗前期充氧和流水量宜小不宜大,可随鱼苗规格或密度增长逐渐提高加大充氧和流水量。
    7.3投喂饵料时要细致入微,慢条斯理精心呵护,尽量让每条鱼都能吃饱。
    7.4若发现少量病苗或活力不强的幼鱼要及时隔离治疗,可以有效防止病害的蔓延。
    7.5常用生产操作工具平时要严格消毒,做到固定位置存放并专池专用。
    7.6当前台风季节,在预报来之前做好蓄水工作,重点监测海区盐度变化情况。若强降雨过后盐度骤变,换水应慎重。
    工厂化中间培育有效解决养殖水温、盐度、溶氧等水质指标,降低了石斑鱼因环境不稳定而出现暴发和流行疾病,大大提高标苗的成活率。
    三、病害防控
    1.石斑鱼标苗期间易感染弧菌,引起烂身和肠炎(见下图)。烂身一般因水质败坏,鱼体免疫力下降由弧菌感染机械损伤处引起。具体症状为腹鳍、体表、口等部位腐烂,可使用有效浓度2~5ppmPVI(聚维酮碘)或抗生素等消毒药物预防治疗,肠炎通过口服土霉素或氟苯尼考等药饵3~8‰进行预防和治疗。
    石斑鱼苗烂身和肠炎
    2.受外界因子影响,石斑鱼标苗过程病毒时有发生,主要是“NNV”(神经坏死病毒),俗称“黑身”或“癫病”。主要症状表现厌食,漂浮水面旋转游动或腹部肿大朝上难于下沉,鱼群整体上颜色较暗,发黑个体随着病入膏肓逐渐消瘦,不集群结队继而死亡。其实引起“黑身”病的原因很多,多种病毒、细菌感染苗种都会出现“黑身”,寄生虫和营养不良也可导致鱼苗“黑身 ”。石斑鱼“黑身”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主要以全面综合预防为主,具体措施如下:
    2.1实行严格检疫,选择健康无病毒的苗种养殖。
    2.2使用无污染的水源,创造清澈良好的水质环境以提高鱼体的抗病力。
    2.3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
    2.4加强投喂管理,提高饵料质量。在饲料中添加免疫药物和维生素。
    2.5防止二次感染,治疗并发症。
    2.6对发病的鱼彻底销毁。
    3.寄生虫病伴随天气和水温的变化,因鱼体自身活力的下降时常出现。症状表现幼鱼游动中有擦身的行为,因各种寄生虫附体所致。主要由海水小瓜虫和淀粉卵涡鞭虫等引起,分筛换池时淡水浸泡,定期用30~50ppm甲醛全池泼洒,用100ppm甲醛药浴鱼苗并倒池培养,可有效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生产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