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作为“大黄鱼之乡”,是我国大黄鱼产业的发源地与最大规模的养殖基地。笔者结合上半年在宁德城澳走访渔药店及鱼排的机会,简要总结上半年度宁德片区网箱养殖大黄鱼主要病害种类及流行规律,以供同行参考。
大黄鱼俗称“国鱼”,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至2014年,大黄鱼已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海水养殖鱼类,年产量达12.79万吨。2015年上半年,保守估计仅闽东地区就投入大黄鱼苗20亿尾左右,宁德作为“大黄鱼之乡”,是我国大黄鱼产业的发源地与最大规模的养殖基地,仅2014年上半年,宁德市年产量约7万吨,年产值达12亿元。国内目前关于大黄鱼病害的报道很多,但多数集中于学术研究上,实践指导意义不强。笔者结合上半年在宁德城澳走访渔药店及鱼排的机会,简要总结上半年度宁德片区网箱养殖大黄鱼主要病害种类及流行规律,以供同行参考。
一、内脏白点病
基本症状
早期病鱼体表一般完好无损,仅游动缓慢,摄食欲下降,体质较弱者不久便死亡,体表外观正常,但有时剖开内脏后会闻到一阵臭味,应该是脏器坏死所致,此时脾脏色泽变暗,上面布满白色针状小点,大小在1mm左右,而肾脏、肝脏等脏器早期未见白点,鳃丝正常。
随后,部分鱼体表出现溃疡病灶,鳍条或下颚出血、发红等,解剖观察,病鱼内脏有明显病变,肝脏颜色变浅,呈黄色或者白色,易碎(少量肝脏上面也有白点结节,小于1mm),脾脏、肾脏上布满大量近似球形的白色结节,大小不一,小的1mm左右,大的2-3mm左右,鳃丝溃烂,肠道有腹水。取白色结节显微镜检,可见很多椭圆形的棕褐色包被物,为细菌菌落外包的纤维组织、上皮细胞增生形成。
流行情况
养殖大黄鱼很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危害1-3两(50-150g)大黄鱼中苗,以及年初投放的春苗(体长4cm左右),一旦暴发损失较大。该病流行于秋末至第二年的春末,流行水温为12-20℃,在两个时间段内易发生:
其一是秋末到12月左右,此阶段危害不大,发病的区域范围较小,药物控制容易,
其二是春节后到5月底,此阶段属高发期,危害大,发病区域范围大,药物控制相对不易。
一般认为该病原在年初水温较低时已经感染病鱼,但未造成明显死亡,随着水温的升高开始暴发,死亡量逐渐增大,在水温16-19℃(3-5月份)时死亡最为严重,当水温超过23℃时一般很少看见内脏白点病。据今年的观察发现,3-4月份该病主要危害大黄鱼中苗,除宁德外,罗源、连江、霞浦、福鼎甚至浙江一带均是如此,5月份后对中苗的危害逐渐降低直至消失,但年初投放的春苗(包括一些育苗场)此时开始暴发该病,损失较大,主要集中在宁德、福鼎、浙江象山等地。
对于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菌的确定尚不统一,仍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
预防及治疗
该病具有隐蔽性,因体表前期完好无损伤,即使有少量损耗养殖户多半也不留意,等到开始出现大量死亡时内脏器官(脾脏、肾脏为主)已经严重受损,从而给治疗带来难度,因此养殖户在日常管理中应多留意鱼体活动及摄食,尤其是在该病流行的季节,发现异常应及时送检。日常管理到位,注重鲜料质量,并添加多维、速补(微生态制剂、微量元素、电解质等)来提高机体免疫力,发病时可选用盐酸恩诺沙星或磺胺类拌料投喂,连续3-5天,如果是水温较低,常规的抗生素剂量难以有效解决时,可联合其他药剂共同使用(中西结合或西西结合)或适量增加药物剂量、延长给药时间等,但应注意药物的拮抗性。水温较低的情况下,一般药物作用效果均不理想,但养殖户治病心切,往往想要在两三天内见到明显效果,因此随意加大剂量或使用多种抗生素就不足为奇。
据统计显示,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有两点:
第一、菌株的耐药性。前两年能治疗内脏白点病的药物,依照先前的浓度现在使用基本无效,有的药物浓度即使增加数倍但效果依旧不理想,菌株耐药性越来越强,这种恶性结果务必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二、渔药的滥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渔药滥用依旧严重,使用国家规定外的抗生素已经习以为常,有的养殖户甚至私下购买人用抗生素来用于大黄鱼病害的治疗,着实令人震惊,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目前中草药在预防和治疗细菌性疾病方面的作用和比重越来越大,建议使用中草药制剂来预防和治疗白点,调查时发现中草药病毒金刚散(黄连、黄芩、栀子等)在治疗内脏白点病上的效果非常突出,在宁德、福鼎以及浙江一带均反映良好,因是中草药制剂所以无污染、无残留,且不易产生菌株耐药性,可参考使用。
二、小苗中毒症
基本症状
刚开始暴发时没什么明显预兆,吃料还算正常,有的鱼排伴有少量死亡,后来死亡量突然增加,少的几十上百尾,多的每天死亡数万尾。发病的鱼部分打转乱游,也有的在水面缓游,浮在水面不下沉,捞起来观察发现部分鱼下颚发红,体表粘液减少,少量背部或尾巴上部出现鳞片脱落、肌肉发红或溃疡的症状,有的体表并无明显症状。
死亡的鱼均是头部较大但躯干瘦小,解剖后发现肝脏发白脆弱、易碎,脾脏鲜红细小,胃部内外壁均发黑,有的还有大量未消化完全的鲜杂鱼,肠道粘膜多数发黑,有的肠道后半段颜色较正常,里面还有许多白色泥浆物或水样便,部分有黄色粘液等发炎症状,鳃丝无溃烂,偶有血窦,这是早期发病的症状,死亡量大,到后期病鱼体表多数出现鳞片脱落、肌肉发红症状,但胃部或肠道发黑症状有明显减轻,此时死亡量较小,镜检鳃部、体表、肠道和其他内脏一般无虫,鳃丝较完整。在早期接触病例时,体表常常有溃疡,以为是普通的弧菌病,使用多种抗生素后,不但没有控制死亡,死亡量反而大量增加,因此治疗时需谨慎。
流行情况
小苗中毒,常常发生于高温季节,今年6月中旬即有发生,主要危害年初的春苗,体长在4-6cm(2钱左右)。发病前期死亡量大,后续死亡率逐渐减小,最先发病也是最严重的是宁德三都盘前的两个鱼排,每天死亡几万尾,随后其他鱼排相继出现类似症状,流行范围逐渐扩大,直至波及整个宁德海域,在霞浦、罗源甚至浙江象山一带相继出现相似病症,一直持续到6月底。另外,在7-8月份期间部分鱼排偶尔也会暴发鲜料中毒症,但以急性为主,突发性强、死亡量大、恢复速度快。
6月份休渔期已经开始,原本以为鲜杂鱼数量会大大减少,然而宁德区域鲜杂鱼供应量反而越来越多,当时鲜杂鱼价格低至0.7-0.8元/斤,基本以“海饸”(一种油脂含量较高且价格便宜的鲜料)为主,养殖户大量使用鲜料,而6月份温度持续升高,鲜料经捕捞、储存和运输后,新鲜度已经大打折扣,杂鱼腐败后易滋生细菌、产生组胺等有毒物质,加上用于防腐的福尔马林等药剂,均被鱼体大量摄食,投喂后很容易导致鱼体中毒。
预防及治疗
从统计的情况看,该病前后症状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胃部和肠道上,后期胃部和肠道没有明显发黑症状,但其体表脱鳞烂身却比早期要严重,结合问诊、调查及药物治疗的情况来看,此次病情可判定为中毒,鲜料应该是其中最大的因素,先前盘前鱼排大量死亡应该是鲜料急性中毒,后期其他区域疾病暴发应该是长期吃鲜料而导致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性紊乱,进而引发鱼体慢性中毒,但简单地归结于鲜料中毒尚属勉强,如果是鲜料中毒,波及范围不会这么广泛,时间也不会如此集中,而且部分喂鲜料的鱼排也没有出现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与潮水有关,潮水水质较差、小潮水溶氧低的时候,也可能会造成小苗死亡,实际上每当大潮水来临时死亡量确实有所降低,因此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参考性。
水温高的季节,建议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不投或少投鲜料,即便投喂鲜料,也务必选择新鲜杂鱼,不新鲜饵料宁可废弃也不要投喂,经常遇见养殖户因投喂不新鲜饵料而导致鱼体中毒的案例,因此饵料新鲜是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气温高的时候饵料保鲜防腐是个难点,一直使用的冰块+福尔马林的这种方法急需改进,同时投喂量也应当控制,不宜过量。治疗时以解毒为主,慎用抗生素,可使用龙胆泻肝散(龙胆、柴胡、栀子等)+病毒肝胆康(大黄、黄芩、甘草等)+速补(微生态制剂、微量元素、电解质等),喂药之前先停料1天,待胃肠道食物排空后再投喂药饵,连续2天,之后停料1天。
三、白鳃病
基本症状
体表完好无损,未见鳞片脱落或充血溃烂等症状,病鱼鳃丝完整,但失血呈苍白色,脾脏大多数充血,肿大变黑,肠道多数有炎症(黄色粘液),这是普遍的症状,可作为判断依据,肝脏症状变化不一,有的失血变白,有的肝脏表面有出血小点,胆汁充盈,大部分为黄色,有的胆汁外泄使得附近的肌肉被染成黄色,少数情况下胆汁色深呈墨绿色,肾脏基本完好,少量有溃疡。另外,今年在白鳃暴发的过程中,会夹杂出现很多不是白鳃症状的病鱼,所占比例不一,往年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病鱼基本症状是体表完好无损,鳃丝完整,无缺损溃烂,有的鳃丝充血发红,呈暗红色,有的鳃丝颜色变浅,呈粉红色,但均未表现出白鳃病的鳃丝惨白的特异性症状,内脏器官病变与白鳃病类似,但肠道炎症相对严重一些。根据后期的观察及治疗结果来看,这应该是白鳃病的前兆,因鳃部经常呈现暗红色,故暂且称为“红鳃病”以示区分。
流行情况
白鳃病,以中苗(100-250g)和当年春苗(体长5-10cm)为主,宁德区域主要危害的是春苗。最早发病在三都镇盘前一带,时间是7月初,以小苗为主,死亡率并不高,随后逐渐扩散到连江、霞浦、浙江象山及舟山一带,8月中旬后小苗死亡率增加,中苗和成鱼也开始暴发白鳃病。红鳃病,主要危害体长5-10cm的小苗,常常与白鳃病一起暴发,死亡量大,7月中下旬以红鳃病为主,里面夹杂着少量白鳃,而8月份中旬后基本上都是白鳃。白鳃(包括红鳃)对小苗的危害度大小不一,有的死亡量很大,每天损失2%-3%,也有的损失较少,每天几十尾,但持续反复,其累计死亡量也较大。对比前两年来说,今年宁德片区一带,虽然因气候异常而使得白鳃病暴发时间有所提前,但对小苗的危害程度(包括死亡量、死亡率、流行范围)整体上比前两年要低得多,截止目前来看,今年的小苗成活率还是很高的。
预防及治疗
目前,关于大黄鱼白鳃病的研究及报道并不多,其病原疑似虹彩病毒,故该病应以预防为主,在高温期时应减少冰鲜饵料投喂量,并时常添加多维、免疫多糖等,网箱尽量分疏,使得密度降低。走访结果表明,控制鲜料投喂量、使用大通框(四通框、九通框等)、低密度养殖的网箱内发病率小的多,即便发病控制起来也相对容易些。治疗方面,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而采用提高免疫力同时内服抗病毒类中草药,实践证实还是有效的。在红鳃阶段,可使用菌毒双克(大黄、五倍子、黄连等)+病毒肝胆康(大黄、黄芩、甘草等)+营养快线(氨基酸、电解质、微量元素等)来治疗,如果白鳃较多,可使用保肝灵(肝功能修复剂等)+病毒肝胆康(大黄、黄芩、甘草等)+白鳃黄胆解毒散(车前、栀子、龙胆等),使用方法是先停料2天,再内服,连续喂药2天后,停料3天。使用后治疗效果明显,养殖户可参考使用,需要提醒的是该病比较复杂,即使相邻鱼排患同种病,使用同样的药方,其治疗效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性,因此治疗前应详细咨询兽医师并严格按照其方案处理。另外,在小潮水阶段,溶氧太低,若出现白鳃或红鳃症状,暂时停料不投喂是最稳妥的办法,一方面停料能减轻鱼体肝脏等脏器负荷,同时可鼓励机体加大更换受损、坏死、衰老细胞的频率,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待大潮水来临之际,再按上述方案进行治疗。
四、弧菌病
基本症状
体表出血有溃疡灶,初期尾部、背部出现不规则红斑,并逐渐扩大形成溃疡,鳍条充血或缺损,下颚磨损充血,有的病鱼头部、嘴巴发红溃烂,严重的尾巴腐烂可见尾椎骨。内脏解剖可见肝脏变黄,肠道内有黄色积液或白色泥浆物,腹腔内有淤血块。
流行情况
弧菌病是大黄鱼常见的疾病,流行范围广、时间长,4-10月份均有发生,一旦感染,其传染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今年上半年宁德片区,弧菌发病率较往年有显著降低,流行区域及危害程度也有所减小,集中体现在5-6月份,以中苗(50-200g)为主,部分小苗(体长4-7cm)也会感染。
预防及治疗
日常换网、分箱、捕捞时要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及时驱除鱼体上的寄生虫,对于已经感染发病的鱼,内服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抗菌素,连续3-5天,据调查情况来看,常规的药物剂量已经于事无补,可选择其他国家规定用的渔药或辅助抗菌的中草药来使用。
五、海水小瓜虫病(“体表白点病”)
基本症状
肉眼可见水中鱼体表有许多白点,主要寄生于鱼体表、鳍条、鳃、眼角膜等处,发病初期,因虫体寄生导致鱼体经常摩擦网衣或在水面上下跳跃,中期寄生处粘液分泌增多,形成肉眼可见的白点,严重时体表形成一层浑浊的薄膜,皮肤上有点状充血,常继发感染细菌使得体表充血、溃烂,后期病鱼上浮、单独游动,不摄食,黑瘦,最终因鳃组织严重损伤缺氧或继发性感染细菌死亡。。
流行情况
流行高峰期5~8月,水温22-26℃最容易发生。小苗、成鱼都会感染,小苗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在水泥池育苗阶段很容易受其感染而引发大量死亡,成鱼阶段感染率及死亡率相对较低。今年宁德片区6月中旬鱼体表(以小苗为主)开始出现明显白点,但危害不大, 8月初大部分白点本已经逐渐褪掉,但台风“苏迪罗”的到来使得白点卷土重来,再加上后期天气变化异常,故8月中下旬泥土澳、斗帽、大湾等海区小瓜虫依旧很多,不光是小苗,很多中苗也大量感染,死亡量较大,尤以大湾损失最为严重。当水流不畅、水质差、有机物含量丰富、高密度网箱养殖时极易发生,一旦暴发危害特别大,据文献可查,自2003年起,网箱养殖大黄鱼就时常受到此病的危害,损失惨重,其中以2006年(罗源湾马鼻)、2010年(宁德青山)最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就上半年的统计情况看,白点病危害整体上应该没有往年严重,尤其是在小苗方面,今年小苗的成活率相对较高,中成鱼方面,除宁德大湾、霞浦(有一两家鱼排)损失严重外,罗源、霞浦、浙江等地情况尚好,今年罗源一带受灾程度很小,先前该区经常受到该病侵袭而损失较大,但自去年对该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强制拆迁过密鱼排后白点病减轻很多。
预防及治疗
网箱数量多、密度大、规划不合理、水流不畅,污残物沉积、水质富营养化是导致白点病暴发的因素,该病仍需预防为主,一旦暴发无药可治,因此政府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加强网箱设置统一规划,强化行政管理力度。养殖户日常投喂时应加强营养,提高鱼体抵抗力;降低放养密度;勤换洗网箱,保持水流畅通;病死鱼要及时捞出,不要到处乱扔,以免造成二次感染。在发病初期,可将网箱和鱼整体搬迁至水质较好的海域,有一定效果;到了发病后期,鱼体孱弱不宜折腾,不能搬迁。至于治疗,网箱养殖无有效法子,况且白点暴发阶段病鱼不摄食,只能依靠前期苗的体质来自行渡过,故养殖户基本上都放任自流、听天由命。笔者认为对白点病的防治必须从控制养殖规模和密度、推行健康养殖技术、提高养殖对象免疫力三方面入手,注重以防为主,综合治疗,才是根本之道。
另外,还见到肠炎、斜管虫、肝胆综合症等病症。肠炎一般危害不大,容易处理,除了注意饵料的新鲜度外,日常投喂时经常添加一些大蒜素粉,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斜管虫一般发生在夏初6-7月份,危害不大,可挂袋硫酸铜加敌百虫,但要注意浓度和时间,小潮水的时候尽量不要挂袋以免中毒。肝胆综合症,俗称“黄疸病”,主要危害中成鱼,今年七月份的时候罗源最先出现,连江、霞浦也相继发生,宁德大湾、白基湾、三都一带出现时间较晚,8月中旬才开始出现,据往年的经验看,9月份期间其危害性会进一步扩大,流行区域会更广泛,因此还需下半年的调查后方能总结和报道。
作者:天马闽东大黄鱼技术服务部 杨方园 林阿俊 兰贵武
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黄贻涛 杨明 梁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