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防治条锈病从源头抓起

   2014-12-10 974
核心提示:小麦条锈病属世界性禾谷类重要病害,发生范围广,流行成灾频率高,危害严重,是影响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据有关专家

小麦条锈病属世界性禾谷类重要病害,发生范围广,流行成灾频率高,危害严重,是影响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据有关专家的分析预测,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秋苗及自生麦苗病情严重,菌量较大,小麦感病品种广泛存在,去冬今春气候条件适宜,今年全国小麦条锈病将发生偏重以上流行态势,面积约8000万亩。

在我国,小麦条锈菌在高寒冷凉的西部地区越夏,在东部麦区越冬,麦区间存在大规模菌源交流,病菌春去秋来,循环往复,构成全国大区流行。因此,综合治理西北和西南越夏易变区、保护广大冬麦区,是持续控制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危害的基本战略。陇南海拔1600~1800米、川西北海拔1900~2500米地区为条锈菌越夏和早播秋苗菌源主要集中地,是条锈病发生流行的关键地带,亦是控制条锈菌源基地的重中之重。可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作物多样性

结合国家退耕还林还牧、长江上游水利治理工程等,在陇南和川西北等条锈菌越夏异变区进行作物结构调整,高山坡区实施退耕还林、还牧,发展经济林,半山区扩种地膜玉米、马铃薯、蚕豆和中药材等多种高经济效益作物,取代部分小麦种植,打破以小麦为主的简单作物布局,提高作物多样性,既可大大降低条锈菌越夏易变区秋苗菌源数量,又能使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例如,地膜玉米在海拔1400~2400米之间种植,亩产量大多能达到400~500公斤,其经济收入是小麦收入的2~3倍,既能增产又能增收。在陇南和川西北等条锈菌越夏异变区,通过作物结构调整,压缩小麦播种面积,减少条锈病越夏区菌源,对于控制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危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我国小麦秆锈病治理方面,通过作物结构调整,在闽南秆锈菌越冬基地停种"年糕麦",铲除了秆锈病越冬菌源,加上不断推出大量抗病品种,从而使该病害在我国得以长期控制就是成功的例证。

实施抗病基因合理布局,建立品种遗传多样性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是小麦品种和锈菌群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互作的结果。小麦生产品种抗病基因多样性和丰富度的提高,不利于病菌群体的定向选择,从而减少病菌新小种产生和发展的机会,使抗病品种的抗性得以相对持久化。基本途径是:(1)广泛发掘抗病资源,建立抗病基因库;(2)研究抗病机制及其遗传特点,揭示抗性本质;(3)根据生态区划,强化生态育种;(4)各类抗性兼蓄并用,提高抗病基因丰富度;(5)培育多基因聚合品种和多系品种,达到品种抗性持久化。

推行适期晚播,有效降低秋苗菌源数量

适期晚播即是在小麦播种适期范围内尽量推迟播种,避免早播,是控制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最经济、有效的多功能措施。实践证明,该项技术既可大大降低秋苗菌源数量,从而有效控制病害传播及其春季流行程度,又具有很好的保产和增产效果,一举多得,行之有效。

实行秋播药剂拌种,控制条锈病春季流行

在小麦条锈病越夏和越冬关键地区,秋播时实施药剂拌种(或包衣),压低秋季菌量和越冬菌源基数,既可有效控制当地春夏季条锈病的流行危害,又可大大减少越冬越夏菌源的向外传播扩散。试验研究表明,药剂拌种(或包衣)面积越大、越彻底,对病害的控制效果亦越好、越明显。对于春季以外来菌源为主的条锈病流行区(即非越冬区),则应结合病害监测,在春季小麦生长期病情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及时喷药防治。对于条锈菌越夏易变区的自生麦苗,提倡深耕灭苗,结合秋季对靶喷药防病,以控制菌源传播。有效的药剂品种主要有粉锈宁、羟锈宁特谱唑、敌力脱等,各地可根据药源情况选用。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生产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