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以来,连云港、宿迁等地数十位读者来电话反映当地大面积小麦抽穗后发生剑叶叶尖发黄等症状。4月23日,灌云县鲁河乡农技站曹红军来电话说,当地100多亩小麦田间普遍发生麦株剑叶叶尖发黄现象,并逐渐干枯。大部分发病剑叶上半部发黄而下半部正常,初期病部叶脉仍呈绿色,很清楚。病株剑叶以下几张叶片正常。5月8日,阜宁县古河镇古河村马云高反映,当地一些田块的小麦普遍发生剑叶发黄现象,发黄部分长约6厘米,田间发病株率达80%左右。此后,泗阳县来安乡、阜宁县古河镇、连水县南集镇等地的一些农民纷纷打来电话,反映类似情况。
据泗阳县植保部门介绍,今年当地有20-25%的小麦田块出现麦子剑叶叶尖发黄现象,发病田块总面积大约有十几万亩,很多田块病株率达100%。有的田块麦株除剑叶发黄外,倒二叶、倒三叶也出现叶尖发黄现象。病因不明。可能的原因,一是当地持续干旱,前期气温不稳定,麦子根系吸收营养的功能不良,导致麦株营养缺乏,叶片发黄;二是受到病害侵染,但目前未找到病因,当地值保部门曾将部分病株送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检测,据负责此项检测的省农科院植保所病毒病研究专家周益军介绍,检测结果发现有感染黄矮病和水稻条纹病毒的病株。据了解,水稻条纹病毒对小麦危害不大,不会引起太高的发病率。当地大面积小麦剑叶发黄是否由黄矮病引起,还不能确定。
据有关资料显示,上述读者反映的小麦剑叶发黄等症状与小麦黄矮病在穗期的症状极为相似。
小麦黄矮病病原为黄矮病毒,由蚜虫传播。该病于195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大麦上首先发现,所以又叫大麦黄矮病。小麦全生育期均可染病。幼苗期得病,根系浅,分蘖减少,显症叶片先从叶尖褪绿变黄,逐渐向基部发展,病叶稍厚而硬,叶背蜡质层也较多,植株严重矮化,旗叶显著变小。幼苗期染病的植株容易在冬季死亡,不死亡的后期不抽穗结实,即使抽穗结实子粒数也会减少,穗粒重减轻。拔节期染病,则从中部至旗叶发病,也是先由叶尖开始变黄,叶脉仍为绿色,因而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病区可扩展至全叶的1/3-1/2,基部仍为绿色,保持的时间较长,且变厚变硬,叶色较浓,黄化部分颜色鲜艳,最后全叶干枯,有的变为白色,多不下垂;植株矮化不明显,秕穗率增加,千粒重显著降低,穗期染病,仅旗叶发病或旗叶先发病,然后再转向旗叶下1-2叶,即由上向下发展,植株不矮化,秕穗率高,千粒重降低。
该病可由禾谷缢管蚜、无网长管蚜、玉米蚜、麦二叉蚜等多种蚜虫传播病毒,以麦二叉蚜最为重要。麦二叉蚜传播具持久性,但不终生传毒,也不能通过卵传毒。10月份气温高,次年3月下旬麦二叉蚜虫口密度高,黄矮病就可能大流行。
不同小麦品种对黄矮病的抗性有很大差异,国内现已有高抗黄矮病品种,病区应尽量选用高抗病品种或耐病品种。防治蚜虫是控制黄矮病的重要措施,如果冬前干旱温暖,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需喷药一次,压低麦蚜越冬基数;春季蚜株率达到3-5%时,需继续进行防治。病区可以在小麦播种前用灭蚜药剂拌种。用药剂拌过种的,冬前可以不再防蚜虫。已发病的麦田,应抓紧对蚜虫进行防治,避免病害进一步扩散危害,同时可以喷施一些叶面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