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甘薯的安全贮藏

   2005-05-18 568
核心提示:1.贮藏的要求 甘薯收刨时要做到“三轻”、“五防”。“三轻”即:轻刨、轻运、轻人窖。“五防”即:防霜冻、防雨淋、防过夜、
     1.贮藏的要求 甘薯收刨时要做到“三轻”、“五防”。“三轻”即:轻刨、轻运、轻人窖。“五防”即:防霜冻、防雨淋、防过夜、防碰伤、防病害。 甘薯含水量高达70%以上,皮薄、重量大,而贮藏期的病害又大部分是薯皮碰伤所引起的,所以收刨甘薯时防碰伤就成了保证甘薯贮藏的先决条件。因此,要轻刨,不要碰伤薯皮。运输时车上先垫草或用筐装车,有条件者最好装入筐中直接入窖,减少装卸碰伤。卸车要轻放,用筐人窖。这些要求虽然人人皆知,但严格做到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收刨甘薯时要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应在霜冻前收获,以避免薯块受冻。要防雨淋,雨天不能收获甘薯,收出的甘薯也不能受雨淋。要做到当天收,当天运,当天入窖,不能 
在地里过夜。因甘薯遇7摄氏度以下气温就会受轻微冷害,而这种轻微的冷害又难以发觉,只有入窖后1个月才开始腐烂,所以收刨甘薯时不能让甘薯在地里过夜。入窖时要剔除破伤及病害薯块,否则就难以保证安全贮藏。甘薯安全贮藏就是要使甘薯在整个贮藏期间不坏、不烂、不受冻、不发病。经过贮藏安全过冬育苗时要有足够的薯种。而贮藏好甘薯的关键是:
  (1)种薯人窖时不带病、无碰伤、不受冻、不受淹:带病薯块入窖后,因薯块已有病菌,遇到适宜温度、湿度及其他适宜的条件就会迅速发病。受冻、受淹薯块部分组织已变质或坏死,抵抗能力降低,入窖后逐渐被病菌侵袭而腐烂。碰伤、虫咬薯块,病菌容易从伤口侵入薯块内部而引起薯块腐烂。
  (2)保持适宜的窖温:不论采用哪种贮藏方法,保持适宜的窖温都是贮藏好甘薯的关键。甘薯含水分较多,温度低易受冻害,温度过高病菌容易繁殖而发生病害。贮藏期的适宜温度应保持在10摄氏度-13摄氏度,最低不能低于9摄氏度,最高不应超过15摄氏度。
  (3)保持一定的湿度:湿度与细菌繁殖和保持薯块品质有直接关系。湿度是病菌繁殖的条件之一。湿度大,病菌繁殖快,病害蔓延迅速;湿度小,薯块水分丧失过多,影响薯块品质及发芽能力。贮藏期适宜的相对湿度应在85%-90%。
  2.贮藏甘薯的窖型
  甘薯贮藏窖型很多,归纳起来有4种基本类型。
  (1)高温大屋窖及小屋窖
  高温大屋窖是河南省70年代的一种窖型。其贮藏量大,有加温设备,可进行高温灭菌,对防治黑斑病及软腐病有较好的效果,进出薯容易,管理方便。80年代以来,由于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洛阳市的汝阳县等地研究推广了适应农村庭院贮藏的小屋窖。大、小屋窖中,又分为地上式、半地上式以及丘陵地区的大窑窖和砖券永久窖。大屋窖修建成本高,窖内湿度小,薯块新鲜程度低。
  ①大屋窖:可分为地上式及半地上式两种。地上式墙从地面修建,按贮藏量多少可分为两间、三间不等。墙高2.5米,屋顶三草三泥,前后墙留对口窗,东山墙建一耳房,为出入窖门及管理室。在管理室入窖门处挖坑修建煤火灶,修为道直通窖内。窖内火道设在中间偏后、高、宽各33厘米,坡度2%-3%。回火道在墙基部,无坡度,烟囱设在墙外。
  ②小屋窖:一般每窖可贮1500千克-3000千克,可选择院内或宅旁背风向阳处,也可选择在两座房的夹道中,长度可根据需要而定。一般长2米-3米,宽2米-2.3米,如修建半地下式可向下挖0.7米-1米。再垒墙,地下墙厚0.2米。如修建地上式可自地面向上垒墙,地上墙厚0.7米。可垒成双层墙,中间填土或碎草,墙高2米,门留在南边或东边,瓦顶或草顶皆可,顶厚0.3-0.5米,三草三泥,房沿结合严密,不要留缝,以利保温。前后墙对口窗。房建好后可在室内建回龙火道,进火口要与地面平,延伸到后再返回前墙,出火口要高出地面0.7米-1米,通至室外并修烟囱,高出屋顶。火道高、宽各0.3米,三面散热,坡度为3%。甘薯入窖前在窖内所铺卧砖上铺荆笆或高粱秆,使薯块不直接接触地面,以利加温后温度保持一致。薯堆中间要隔1米放一个通气笼或高粱秸把。堆高1.3-1.7米,上留0.3米-0.5米的空间。薯堆四周不可直接靠墙。室外在进火口处修建煤火灶,炉膛要大,进火口坡度为30%,以利热气进入火道。
  ③小屋窖的管理:前期窖内应保持在10摄氏度-13摄氏度,如窖温高可在晴天开窗散热,待窖温稳定在12摄氏度时就应注意保温。入窖后1个月,外面气温下降到0摄氏度以下,即加挂门帘,并堵死出气口,使窖温不低于10摄氏度。如窖温低于9摄氏度即应加温并在薯上盖干草保温。立春以后天气回暖,在晴天可适当开窗通气,但不要使窖温降至9摄氏度以下。在整个贮藏期要每隔2天-3天检查1次窖温,尤其应注意小屋窖西北角下部容易出现低温,应随时采取有效措施。小屋窖贮藏损耗率约在1%以下。豫西丘陵山区可在崖头处打小窑窖,建造方法和小屋窖大同小异。
  (2)井窖
  井窖是河南省西部及中部地区惯用的一种窖型。其深度为2.5米-3.5米,每窖容量2000千克-5000千克。其形式有:一井两室、一井多室、双室、双筒井窖及改良井窖等。井窖适宜地下水位低的地区,其优点为保温性能好,贮后薯块新鲜;缺点是散热慢,因不能高温处理,容易发生病害,需采取一系列防病措施,控制适宜温度,才能达到安全贮藏的目的。
  ①普通井窖:井筒深3米-4米,井窖深度超过4米,保温虽好,但散热慢,容易发生高温。2米深的井窖易受地面低温的影响,不易保温,常遭冻害。井筒上口直径约0.8米,下口直径约1米。有利保温。窖内挖两个洞,洞宽1.7米,高1.7米-1.9米,长2.6-3米,洞顶半月形,洞门宽约0.8米,高约2米,两个洞可贮藏薯种3 000千克左右。为了便于通气,在井窖两边各设通气洞1个,通气洞沿井筒壁垂直开沟挖成,然后用瓦和泥涂严井筒壁。通气洞上口15厘米-20厘米见方,下口23厘米-27厘米见方,高出地面30厘米-60厘米,如温度下降即可堵死。
  ②改良井窖:先挖成与普通井窖规格一样的井筒,由筒底向一个方向打0.83米宽的走道,在走道的另一侧每隔1.3米-2.7米挖1个贮藏洞,在走道和贮藏洞的上方均可挖气眼,以利通风换气。
  (3)棚窖
  在地下水位较高,不宜打井窖的地区常用棚窖。棚窖一般贮量为1500千克-2500千克,也有高达5000千克以上的。因构造不同可分为十字型、非字型等,深度1.7米-2.3米。棚窖的优点是适宜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散热容易,出入方便;缺点是保温性能差,易遭受冷害。
  浅棚窖适宜地下水位高、土壤不太坚实的地方采用。优点是建窖省工,薯块取存方便;缺点是保温差,易受冷害。浅棚窖的窖温主要靠呼吸作用放出的热量来维持,所以贮藏量不能太少(不得少于2500千克),太少窖温低。窖上拾棚架盖草和土。现以单室浅窖为例说明其构造。选择避风向阳、地势较高的地方建造。挖深2米、宽1.7米-2米、长4米-5米、四角为弧的方坑。坑上用木料架起,用高粱秸搭棚盖好,窖初期为了散热,窖顶可覆盖一层薄土,立冬后气温下降覆土层加厚,到冬至前后,覆土厚可达到l米左右。在窖的一头留一个人能上下的窖口,另一头可设一个高出地面的气孔(可测窖温)。窖的四周可挖排水沟,防止雨水流人窖内。为了防止冷空气进入窖内,可在窖的一头离窖0.7米-1米远的地方挖一直径0.7米与窖一样深的窖筒,筒底下向窖内建一个人可以弯腰出入的窖门,检查薯块时可以由此洞出入。棚下留的窖口要封严。棚窖前期不易出现高温,但薯堆不易过大,为了使薯堆中温度易于消散,可在薯堆中每隔0.7米-1米放1个高梁秸把。入窖1个月内,因薯块呼吸旺盛,窖温较高,窖顶常有水珠下滴,堆顶常因湿度过大而发生软腐病。为了降低薯堆上层湿度,可在薯堆上盖干草,隔几天将湿草换掉拿出晾干。入冬以后往往会出现低温,应注意封严窖门并加厚窖顶,使温度始终保持在11摄氏度-13摄氏度。棚窖保温性能差,应注意保温,特别是窖顶覆土不能过薄,并注意检查有无透风洞。冬至以后如窖温不足10摄氏度,要用煤火加温,雨雪后要扫去窖顶附近积雪,以免浸漏到窖内。井窖及棚窖都要有适当的贮藏量,每窖适宜贮量以占窖室体积的3/4为宜,留出一定空隙,以利散热。贮藏过满,薯量过大,容易积累大量的热量而使窖温急剧增高,造成病害迅速蔓延。
  3.发券大窖(拱形大窖)
  发券大窖的优点是坚固耐用,贮藏量大,前期有利于降温散湿,后期有利于保温防冻,只要贮藏量适当,不需人工加温即可保证安全贮藏。砖券大窖的形式很多,这种窖的特点是四周墙和顶部加土厚,各洞都有气眼,通风保温好,管理方便。根据贮藏洞排列方式分为非字型和半非字型两种:
  (1)半非字型发券大窖:由贮藏洞、走廊、门窗、气眼、窖顶、管理室等部分组成。整个大窖最好采用半地下式,由地面向下挖l米深处建窖,这样便于保温。如果建在地面上,整个大窖东西侧墙要加厚并砌成梯形墙。
  ①贮藏洞:南北向,东西排列。洞的大小和多少可以根据贮藏量决定,一般洞宽2.5米-3米,高2.5米-2.9米,长8米-10米。每洞可贮藏25000千克左右。四周砌石墙,厚度除南墙0.8米外,其余的均为0.5米。洞顶用砖发券,走廊设在南边,距南墙1.5米,高为2.5米-2.9米。
  ②门窗:在走道的东端留一门,与管理室相通作为内门,在每个贮藏洞距南墙1.5米处设一个宽2米、高1.5米洞门。每个贮藏洞的南墙上各留一宽60厘米-80厘米、高40厘米-80厘米的双层玻璃窗,以利透光和保温。
  ③气眼:在每个贮藏洞的券顶留一二个气眼,高出地面50厘米,直径为25厘米-30厘米。
  ④窖顶:用砖或石头发券,并在窖顶及四周覆土1.5米左右,以利保温。
  ⑤管理室:在窖的一端盖一小房作管理室,大门设在南面,内门与贮藏洞相通。
  (2)非字型发券大窖:由贮藏洞、夹墙、走廊、气眼、窖顶、管理室等部分组成。
  ①贮藏洞:东西向,南北排列,分两排位于走廊的两侧,洞口相对,洞多少可根据贮藏量多少而定。一般洞宽2米-2.5米,高2.5米-3米,长5米,每洞可贮藏薯种7500千克左右。
  ②夹墙:在窖南面距贮藏洞1米处另砌一外墙,两墙之间用土填实,以利保温。外墙高出窖顶2米,以挡窖顶覆土。
  ③走廊:位于中央,南北向,宽2米,高3.5米-4米,南端在墙外处留门与管理室相通作为内门,在内门上方装一宽1.7米、高1.2米玻璃,以利透光。
  ④窖顶:用砖或石头发券,窖顶及四周均覆土1.0米,以利保温。
  ⑤管理室:在窖的南端接夹墙盖小房作为管理室。整个大屋窖最好采用半地下式,即从地面向下挖1米深建窖,如建在地面上,四周墙应加厚。
  4.掌握贮藏期的适宜窖温
  甘薯窖温度管理可分前、中、后三期进行。
  (1)前期:入窖20天-30天为前期。此期有加温设备的大屋窖、小屋窖、大窑窖以及棚窖均可采用高温处理,以防止黑斑病及软腐病的为害。据调查,经高温处理的薯块,贮藏65天后黑斑病的发病率只有1.3%,而未经高温处理的发病率为73.6%,高温处理的防病效果达90%以上。已发病的薯块高温处理后病斑逐渐萎缩,有些病斑脱落;产生木栓组织。此外,高温处理对软腐病也有较好的防病效果。据调查,高温处理的薯块完好率为90%,未经处理的大部分发生软腐病。高温处理:分3个阶段,即升温、保温、降温。在升温阶段,从烧火加温到薯堆温度达到35摄氏度需1天-2天。加温要猛,温度上升要快,待气温上升到36摄氏度时停火,使温度逐渐达到上下一致,最后使温度稳定在35摄氏度-37摄氏度。加温期温度上升快,薯块呼吸作用旺盛,每隔1小时测量1次薯窖各部位的温度。第二段为保温阶段,使35摄氏度-37摄氏度的温度保持4昼夜。如温度下降到35摄氏度以下,可烧小火提温。第三个阶段为降温阶段,当高温保持4昼夜后,应打开全部门窗散热,降温要快,1天-2天以内窖温降至15摄氏度左右,以后即进入常温管理。无加温设备的井窖、棚窖及其他窖型,甘薯人窖后可利用薯块呼吸时放出的热量进行伤口愈合,使窖温保持在15摄氏度-18摄氏度。但要注意高温期不能保持过长,一般5天-7天即可,时间过长容易发生病害),并注意不要使温度上升到20摄氏度以上。
  (2)中期:入窖1个月至次年立春为中期。这个时期主要做好防寒保温工作。不管哪一种贮藏方法,窖温都应保持在10摄氏度-13摄氏度。如窖温降低在10摄氏度以下,就应采取措施加温。大屋窖可适当加温或窖中生煤火。棚窖、井窖应检查窖口是否封严,并将窖口覆盖物加厚。棚窖也可在窖内生火升高温度,或在薯堆加盖干草。总之,中期以保温为主,注意窖温稳定,避免波动太大。
  (3)后期:立春以后为后期。此时气温逐渐回升,但窖温仍应维持在10摄氏度-13摄氏度。晴天可适当打开窖门通风换气。为了准确地了解窖温变化,每个薯窖中都应安放温度计。入窖后初期温度变化大,应每天观察1次,中后期2-3天观察1次。高温与低温都会发生烂窖,但高温、低温所引起的烂窖现象有明显的区别,因而正确地判断高温和低温烂窖是十分必要的。高温是指在高温处理后窖温仍在18摄氏度以上。如果窖温在20摄氏度以上而时间又长,湿度又较大,就容易引黑斑病及软腐病迅速发展,以致造成烂窖。黑斑病的发病期大多在入窖初期。高温也使软腐病发生,湿度越大,软腐病发生越快。高温的另一个特征是部分薯块有萌芽现象。薯窖温度在7摄氏度以下就是低温。低温可使薯块受冷而引起冷害,其发生时间多在1月-2月。在7摄氏度薯块可受轻微冷害,从受冷到发生腐烂要1个月左右;3摄氏度-5摄氏度时2天-5天即受冷害,从薯块受冷到发生腐烂要20天-30天;l摄氏度-2摄氏度低温l天-2天即发生冷害,从受冷到发生腐烂需10天-15天。冷害发生后先是薯块断面汁液减少,继而有黑点出现(群众叫花心)。冷害发生过程比较缓慢,如果入窖后短期发烂窖,是收获时受冻或水涝造成。开春后腐烂多半是人窖后冻害引起的,贮藏期冷害多发生在薯堆表面、窖门附近、通气洞处。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生产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