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淡水养殖水环境

   2005-05-18 658
核心提示:1.物理指标 (一)水温 鱼类属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水温直接影响鱼的生存和生长。鱼类根据其适温范围的高低分为热

 
 
1.物理指标
(一)水温 鱼类属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水温直接影响鱼的生存和生长。鱼类根据其适温范围的高低分为热带性鱼类、温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根据适应范围的大小又分为广温性鱼类和狭温性鱼类,如虹鳟是冷水性鱼类,最适生长水温10~18℃,超过25℃,其他条件再优越,也不能生存。因此,如果水温长年偏高,就不适宜养殖冷水性鱼类。又如草、鲢、鳙等是广温性鱼类,水温超过15℃时才摄食旺盛、生长快,如果池水长年低温.就不能养殖这些鱼。因此,当地水源水温的高低是选择养殖鱼类的基本依据。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代谢强度,从而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鱼类的代谢相应加强,摄食量增加,生长也快。各种鱼类都有自身生长的适温范围和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北方养殖鱼类鲤、草、鲢、鳙、鲫鱼。生长的适温范围在15~32℃,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高于或低于适宜温度都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生存。上述鱼类在水温降到15℃以下时,食欲下降,生长缓慢;低于10℃时,摄食量便很快减少;低于6℃时,会停止摄食;水温高于32℃时,食欲同样会降低。北方池塘水温在15℃以上的时期1年有5个月左右(5~9月份),为提高生产效果,必须在最适温度期间加强饲养管理,加速鱼类的生长。水温影响鱼类的性腺发育和决定产卵开始的时间。我国南部地区由于全年水温比较高,鲢、鳙、草、青鱼性腺发育也较快,成熟较早,性腺成熟年龄一般比北方早l~2年。虽然南北地区亲鱼产卵开始时间前后相差较悬殊,但水温却相差不大,一般都在18℃开始产卵。青、草、鲢、鳙鱼人工催产的适宜水温为22~28℃,18℃以下催产效果差,15℃以下催产则亲鱼无反应。
水温由于影响水中的溶氧量而间接对鱼类有很大影响。池塘的溶氧量随水温升高而降低,但水温上升,鱼类代谢增强,呼吸加快,耗氧量增高,加上其他耗氧因子的作用增强,因而容易产生池塘缺氧现象,这在夏季高温季节特别明显。温度对池塘物质循环有重要影响。水温直接影响池中细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的代谢强度,在最适温度范围内,一方面细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生长繁殖迅速,同时细菌分解有机物质为无机物的作用加快,因而能提供更多的无机营养物质,经浮游植物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质,使池中各种饵料生物加速繁殖。
(二)透明度 透明度表示光透入水中的程度。池水透明度的大小,主要随水的混浊度而改变。混浊度是水中混有各种微细物质包括浮游生物所造成混浊的程度。在正常天气,池水中泥沙等物质不多,透明度的高低,可以大致表示水中浮游生物的丰歉和水质的肥度。一般说来,肥水的透明度在20~40厘米之间,水中浮游生物量较丰富,有利于鲢、鳙等鱼类的生长。透明度小于20厘米,表明池水过肥,又常常是蓝藻过多的表现。透明度大于40厘米,表明池水较瘦,浮游生物量较小。可根据透明度的大小,决定是否需要施肥。
2.化学指标
(一)溶解氧
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进行气体交换,故水中溶氧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鱼类的新陈代谢。池水中溶氧的来源90%以上是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少部分源于大气的溶解作用。水中溶解氧的多少与水温、时间、气压、风力、流动等因素有关。水温升高时,鱼的新陈代谢增强,呼吸频率加快,耗氧量增大,水中的溶解氧就会减少。由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受光线强弱的影响,池中的溶解氧也随光线的强弱而变化。一般晴天比阴天的溶解氧高。晴天下午的含氧量最高,上层池水的溶氧呈饱和状态。黎明前含氧量最低,这时无增氧设备的中等产量的池塘一般都有浮头现象。在低气压、无风浪、水不流动时的溶解氧较低,在气压高、有风浪、水流动时的溶解氧较高。当水中的溶氧量充足时,鱼摄食旺盛,消化率高,生长快,饵料系数低。当水中的溶氧量过少时,鱼的正常活动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缺氧时可引起鱼的死亡。草、鲢、鳙、鲤等鲤科鱼类,要求水中的溶氧量不应低于4毫克/升,低于2毫克/升时,就会产生轻度浮头。当降至0.6~0.8毫克/升时,就会产生严重浮头,当降至0.3毫克/升以下时,鱼就会开始死亡。适宜溶氧量在5~5.5毫克/升或更高,过饱和的氧一般对鱼类没有什么危害,但饱和度很高时会使鱼产生气泡病。
(二)有机物耗氧量
水中有机物质多,池塘生产力也高,但有机物质在分解过程中需消耗大量氧,如有机质多,则易使池水缺氧,恶化水质。因此必须掌握合适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饲养鲢、鳙、鲮较多的池塘,有机物耗氧量以20~35毫克/升较适宜,这是肥水的重要指标,超过40毫克/升,表示有机物含量已过高,就应停止施肥,并添加新水,改善水质。
(三)酸碱度
水的酸碱度用ph值来表示。ph值为7表示中性,小于7为酸性(5~7微酸性,3~5酸性,0~3强酸性)。大于7为碱性(7~9微碱性,9~11碱性,11~14强碱性),大多数水生生物一般都喜欢生活在微碱性的水中,酸性和碱性太强都不适合鱼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鱼类要在一定的ph值下才能正常生存与生长。适合鱼类的ph值为6~9,最适宜ph值为7~8.5,ph值的安全范围为5~9.5。在ph值较高(8~8.5)的池塘中培育鱼苗,往往效果不好;ph值低于6表示水质不好,会对鱼类的生长起抑制作用,降低养鱼产量。鱼类在ph值低于5.5的酸性水中生活,容易感染传染性鱼病,即使不缺氧,鱼也会感觉呼吸困难,发生浮头,降低饵料的消化率,生长缓慢。ph值低于6.5时,鱼类的人工繁殖就不能顺利进行。ph值降至6以下时,枝角类就不能生存。当ph值小于4或大于10.2时,鱼类很快会死亡。在酸性水中,铁离子和硫化氢的浓度会增高,其毒性加大,而且ph值还可以直接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进而减慢水中物质循环的过程。由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受到阻碍,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池塘的鱼产量。一般高产池塘的ph值是中性至弱碱性,如水质偏酸需施用生石灰进行改良。
(四)氨态氮
水中氨通常是在氧气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的,或者是由于氮化合物被硝化细菌还原而成。水生动物代谢终产物一般是以氨的状态排出,淡水鱼类也是如此。池水中氨的含量较低,水生生物和鱼类排泄的氨被大量池水稀释,同时硝化细菌将其转化为硝酸盐,因此不会对鱼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缺氧的情况下,氨就会积累,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鱼中毒,减少摄食,生长缓慢,高浓度时会造成鱼类死亡。养鱼密度太大时,氨的浓度就高,所以氨成为限制放养密度因素之一。一般养鱼水体要求氨的浓度不得大于0.3毫克/升。底层水缺氧,有机物发生厌氧分解,也会使氨积累,因此提高底层水的溶氧量是防止氨积累和改良水质的重要措施。另外,在浅池施用铵态氮肥时,必须根据水质的ph值等状况(ph越高,氮的含量也越高),掌握合适的施肥量,防止施用量过多而使水中氨的含量达到危害鱼类的程度。
(五)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氨经细菌作用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盐的存在对鱼有直接的毒性,尤其冰下缺氧的越冬池易发生亚硝酸盐中毒症。一般养殖密度过大,池水经常缺氧,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的池塘很容易引起亚硝酸盐含量的升高。
(六)硫化氢
硫化氢是在缺氧条件下,含硫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形成的,或是在富含硫酸盐的水中,在硫酸盐细菌的作用下,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然后生成硫化氢。在杂草、残饵堆积过厚的老塘,常有硫化氢产生。它的积累会使鱼中毒,毒化鱼的血液,致使鱼类窒息死亡,并且能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一般养鱼水体要求硫化氢浓度不得超过1毫克/升。养鱼水有硫化氢产生也是水底缺氧的标志。氨态氮和硫化氢都具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凡有以上两种臭味的池塘,就要立即采取措施改良水质。氨态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都是在池中氧气不足时产生的,对鱼有极大危害的有毒物质,因此,保持水中溶氧充足是防止这三种有毒物质危害的关键。

3.生物指标
(一)微生物
水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等,而以细菌最重要。池塘中细菌的数量很大,每毫升水中含数万至数百万个不等。它们不仅在池塘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是水生动物和鱼类的重要天然饵料。细菌群聚体可达数十微米大小,能被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直接摄食。有机碎屑表面有密度极大(达450亿个细胞/克湿重)的细菌,鱼类摄食有机碎屑时也就吞进了大量富有营养价值的细菌。微生物对饲养鱼类·除了有益的一面外,也有有害的一面:有些种类在缺氧条件下对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还原性的有害物质,使水质变坏;有些种类则会引起鱼病,造成鱼类死亡。因此,提高溶氧量,中和酸度,防止池水被有机物污染等,是促使有益细菌繁殖,抑制有害细菌发生的有效措施。
(二)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是养殖鱼类的幼鱼和鲢、鳙等成鱼的主要食物。浮游生物分为浮游植物(金藻、黄藻、硅藻、甲藻、裸藻、绿藻、蓝藻等)和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植物不仅是鲢鱼、罗非鱼的直接饵料,是水体生产力的基础,同时,还是水中溶氧主要的制造者,对水质理化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对各种室外养鱼池和越冬池都有重要作用。浮游动物不仅是鳙鱼的主要饵料,而更重要的,它是一切幼鱼的佳肴。这样,浮游生物的多少就代表着对鲢、鳙、罗非鱼等肥水性鱼的供饵能力,直接影响其产量。精养鱼池浮游植物数量至少应保持在每升含32毫克或3000万个以上。池塘浮游生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早春硅藻大量出现;夏季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达到最高峰,特别是绿藻。蓝藻大量繁殖;秋季浮游生物数量逐渐降低,绿藻、蓝藻数量有所下降,硅藻、甲藻等数量上升;冬季浮游生物数量和种类均大大减少,在池塘冰封的情况下繁殖着少量的硅藻和桡足类。由于各类浮游植物细胞内含有不同的色素,当浮游植物繁殖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时,便使池水呈现不同的颜色与浓度。因此,人们常根据池水的水色及其变化判断池水的肥瘦和好坏,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高等水生植物
池塘中的高等水生植物有芦苇、浮萍、菹草、轮叶黑藻等。在鱼池特别是鱼苗池中,一般是不让高等水生植物繁殖的。因为它们能吸收水中大量的营养物质,遮蔽阳光或妨碍通风,而影响主要天然饵料——浮游生物的繁殖,也影响池塘的温度和溶氧状况。因此对于池塘中繁殖的高等水生植物,一般须加以清除(在池塘中种植水草饲养草鱼种者除外)。
(四)底栖动物
池塘中的底栖动物主要有昆虫及其幼虫(如摇蚊幼虫、蜻蜓幼虫等)、水蚯蚓、螺、蚌等。它们大都是青鱼、鲤鱼等的食料,在池塘中具有一定的生物量,但与浮游生物比较,则其对池塘生产力的影响就相差甚远。一些对鱼苗有害的昆虫如龙鲺幼虫、红娘华、蜻蜒幼虫等须清除。
(五)鱼类
多种鱼类共同栖息于同一水体,有的相互有利,有的存在生存竞争。如草鱼、鲂鱼吃草,粪便培养浮游生物,可作鲢、鳙鱼的饵料。鲢、鳙鱼摄食浮游生物和细菌,使水质变清,又有利草、鲂鱼生活。鲤、鲫、罗非鱼等摄食有机碎屑,可改善水质。所以,把这些鱼混养在同一水体,创造相互有利的环境条件,使鱼池成为合理的、有效的生态系统。但有些鱼之间存在着摄食和被摄食的关系,如鳜、鲶、鳢等肉食性鱼类, 危及养殖鱼种的生命。麦穗鱼、鱼条等小杂鱼,既可被大型凶猛鱼类吞食,又可危害鱼苗、鱼种,并与养殖鱼争食,消耗饲料。因此必须清除,保障主养鱼类的正常生长。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生产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