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适宜的播种密度(即合理密植)是大豆增产的有效措施。确定播种密度要根据大豆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播种方法和地力水平。
确定密度的依据
(1)品种特性大豆品种的株型和长势不同,对密度的反应很不一样。植株高大的、繁茂性强的品种类型要稀些;相反株型紧凑,主茎结荚率高的品种类型,特别是早熟品种,要适当的密些。
(2)地力水平当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高时,大豆个体植株生育也繁茂,个体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密度要稀些。在高肥条件下,过分密植,往往使枝叶十分郁闭,由于株间光照状况恶化,往往造成徒长、倒伏和减产。当地力较差时,单株生产力较低,就要发挥群体的密度大的增产作用。“肥地宜稀,薄地宜密”是决定大豆密度的一条原则。
(3)栽培方式采用机械化栽培管理时,栽培密度与用人工、畜力管理的不一样。加大播种密度可以显著提高底荚高度,分枝少,便于用机械收割。采用窄行播法时,可以稍加大密度。大豆玉米间作时,大豆密度要稀些。
密度是确定大豆播种量的主要因子,同时也要考虑种子发芽率和清洁率,以及百粒重等。
通常田间损失率按7%~10%计算。
播种深度
大豆播种深度与种粒大小、土壤质地和墒情有关。大豆种子在土壤中吸水膨胀后,有足够的温度和氧气才能发芽,而播深对这些发芽条件都有直接影响。大豆种子发芽后,依靠下胚轴伸长,将子叶拱出地面,大粒种子比小粒种子所受到土壤阻力更大,需水量也多。因此,大粒种子播种过深或过浅时,都不容易出苗。通常,土壤质地疏松可稍深些,土壤黏重稍浅些,一般以3~5厘米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