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种植优良棉花品种,甚至种植同一棉花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不同村组、不同农户之间其产量往往表现有很大的差异,分析原因,密度布局合理与否常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棉花的种植密度常因选用品种和栽培管理水平的变化而变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主产棉区90%以上应用的是常规棉种,每亩棉田的种植密度为3000~4000株。后来,随着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的加速应用和杂交棉新品种的扩大推广,棉花的种植密度在逐渐下降。但由于各个农户种植方式不同,施肥水平有高有低,棉花田间的密度布局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有的每亩棉田种植1300~1500株、有的种植1800~2000株。有的宽窄行密株种植,有的宽等行种植。有的生态效应很好,棉花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有的生态效应不佳,棉花减产,品质堪忧。
据笔者多年多点调查,种植杂交棉花,特别是种植杂交抗虫棉的,如果种植方式不合理,密度过大,常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一是移栽棉花时增加了用工成本,尤其棉田面积较大的农户就很不划算。二是肥料、农药的投资过大。三是不便于田间操作管理,不利于中耕培土,遇到大风时极易导致棉株倒伏。四是棉花常易过早封行,棉田荫蔽,通风透光不良,造成蕾铃大量脱落,影响棉花前期上桃。五是8月下旬~9月上旬遭受连续高温阴雨天气时,棉花烂桃损失极为惨重。
因此,为了使优良的棉花品种实现优质高产,必须给棉花生长发育创造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使其棉株上、中、下部坐桃布局合理,既发挥单株个体优势,也体现棉花的群体效应。在技术操作上应掌握以下几点。
改革种植方式 提倡一麦两花种植,即厢子中间播麦或者油菜或者蚕豆,厢子两边各种一行棉花,厢子宽度以2米为宜,最多不超过2.4米。这样的种植方式,有利于田间管理,有利于通风透光,有利于排灌和降低地下水位,有利于均匀坐桃。
合理安排密度 每亩密度,杂交棉花肥力好的棉田1300株左右,中等肥力的棉田1500株左右。常规棉花肥力好的棉田1500~1600株,中等肥力棉田1700~1800株,肥力较差的2000株左右。特别要强调的是,杂交棉的平均行距不能低于1米,株距灵活掌握。
塑造理想株形 高产棉田肥水都比较充足,管理上稍有不慎,容易出现旺长。要想棉花稳健生长,必须随时注意塑造株形。即用延缓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一般效果较好的调节剂为缩节胺、助壮素,蕾期每亩用1克或4毫升,打顶后每亩用4~5克或16~20毫升。要做到少量多次、前轻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