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毛皮动物养殖业发展迅速,规模化、密集化饲养程度越来越高,随之带来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有害微生物增多,流行疫病的种类日趋增多,每年由于多种疑难病症导致的死亡率平均可达10-20%。这是当前毛皮动物养殖的一大障碍,也是生产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毛皮动物疫病流行特点
1、某些疫病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发生变化。由于动物宿主与病原体长期受到诸如免疫接种、应激反应、环境因素、饲养方式、免疫缺陷、免疫不应答、个体健康状态及化学药物等的影响,导致某些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发生变化,如犬瘟热、细小病毒性肠炎、狐狸脑炎、水貂阿留申病、水貂克雷伯氏菌病、水貂流行性腹泻,仔兽大肠杆菌感染、皮肤疥螨病、附红细胞体病,兔瘟、兔魏氏梭菌病等。
2、病原毒力或抗原型出现新的变化。有些病原毒力增强,出现了强毒或超强毒株,虽然已进行了免疫接种,但仍未能获得保护,或因保护力低而出现免疫失败的现象。这种情况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一般要通过大剂量紧急接种疫苗、结合使用能激活免疫系统的免疫增强剂才能控制疫情蔓延。
3、新发现的疫病种类增多。近几年,毛皮动物流行很多新病,如附红细胞体病、化脓性子宫内膜炎、支原体感染、皮肤真菌病、水貂流行性腹泻、貉大爪症等,这无疑给养殖和防治带来了新的问题。
4、病情复杂、危害程度加大。混合感染病例增多,特别是一些条件性、环境性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有所增加,如大肠杆菌病、绿脓杆菌感染、克雷伯氏菌病、葡萄球菌感染、兔的巴氏杆菌和魏氏梭菌感染、皮肤疥螨和真菌病等。许多病毒性疫病往往都伴有条件性细菌合并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带来更大的困难。
5、细菌性疾病的外寄生虫病危害日趋严重。尤其是皮肤疥螨,几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不仅影响动物生长发育、增加治疗费用,而且严重地影响毛皮质量。
6、时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猝死。临床和病理检验可见有心源性的、脑源性的、肝源性的、脾源性的、肺源性的及肾源性的猝死,即动物死亡后,上述某一器官发生极显著地病理变化,但都检测不到病原微生物。目前,对毛皮动物的猝死问题还缺乏明确的诊断依据。
二、毛皮动物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饲养管理不当。不注重饲料、饮水、环境卫生及提高健康状况,只把希望寄托在好的疫苗和药物上,这是疫病流行和泛滥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条件性病原微生物的侵染,与兽场环境及笼舍的卫生有直接关系,如疥螨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卫生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2、滥用抗菌素和化学药物。滥用抗菌素或剂量、疗程不足,过度依赖抗菌素,饲料中长期添加化学药物,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出现抗药性和二重感染,结果出现越治越重的局面。
3、诊断不及时。疫病诊断技术落后,缺乏对多种疫病快速、准确诊断的方法,这是导致疫情蔓延和错过治疗机会的一个重要原因。
4、环境卫生不良。粪便堆积后不及时清除,特别是夏、秋季节,粪便发酵产生大量的氨,刺激上呼吸道,致使动物支气管肺炎感染病例增多。兽场不灭蝇,极易传播疾病。
5、尸体解剖操作不规范。随意解剖尸体,没有防护措施;剖检过的尸体不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造成环境污染、病原扩散。
6、缺乏用药知识。对药物的性能和配伍禁忌缺乏了解,结果造成药物失效或药效降低。如青霉素与维生素B1、维生素C合用可破坏青霉素的功效;青霉素与庆大霉素合用可降低疗效;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均不能与酸性(如维生素C)或碱性(如碳酸氢钠)药物配伍;青霉素与黄连素配伍可产生沉淀反应;地塞米松不能用于病毒性疾病感染的治疗等。这些都是必须了解的用药常识,应引起重视,否则,临床上就会出现治疗效果不佳或越治越重的结果。
综上所述,我国在毛皮动物疫病防治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事此方面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在疫病的快速准确诊断、新的高效疫苗和药物的开发、病原的自然变异、疫病的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环境卫生和环境生态保护方面,应加大研究力度,以推动我国毛皮动物的健康发展,获得更高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