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河蟹的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制作

   2014-07-11 684
核心提示:河蟹是我国特有的水产珍品,它以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而享誉海内外,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因此,从湖泊、水库到池塘、稻

河蟹是我国特有的水产珍品,它以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而享誉海内外,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因此,从湖泊、水库到池塘、稻田都在大规模的推行河蟹养殖,河蟹养殖的迅速发展,要求配合饲料产业也要相应跟上。而我国目前关于河蟹配合饲料营养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现将河蟹的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研制做一简述。

1河蟹的营养需求

1.1蛋白质和氨基酸

河蟹从搔状幼体期至养成期的配合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为45%~28%。以白鱼粉、饼粕类、面筋粉、虾糠粉、蛋黄粉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粗蛋白质为45%的河蟹溞状幼体期配合饲料,其产品细度为80~250目,分别投喂于Z1~Z5期幼体,其幼体摄食后拖的粪便率高,变态整齐、蜕皮时间短、成活率高。蟹苗出池后池底的残饵很少,用粗蛋白质为42%的配合饲料(开口料)喂养大眼幼体至V期幼蟹,经过约1个月的喂养,幼蟹生长快、活泼健康,其成活率约在50%,饲料系数在0.8左右。河蟹养成期的配合饲料粗蛋白质含量在28%~36%,在此条件下喂养出来的河蟹个体较大,病害少,而且绝大部分养殖户都可盈利。根据河蟹的生理特点,养成前期温度适宜,可喂36%粗蛋白质的配合饲料;中期水温较高,河蟹生长相对缓慢,可喂28%粗蛋白质的配合饲料,并结合投喂一些水草和杂粮;后期水温较适宜河蟹生长,此时河蟹大量摄食,为越冬贮备营养,可投喂33%的配合饲料,因此,秋末冬初捕捞的河蟹是蟹肥膏黄。这样的喂养模式也符合河蟹养殖的"两头精中间粗"的投饵原则。

河蟹对蛋白质的需要实质就是对氨基酸的需要,河蟹将饲料中获取的蛋白质消化成肽、氨基酸等小分子化合物后才能最终转化到蟹体组织。河蟹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基本上和虾类相似,即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10种。河蟹对各种必需氨基酸的适合需要量还未见报道,在设计配方时主要参照虾类,河蟹对添加的游离氨基酸生长效果不显著。为了使配合饲料中氨基酸互补,最大限度地满足河蟹生长发育的需要,在保证饲料原料质量的前提下,使用料原料时,尽可能使用多品种原料,如鱼粉、各种饼粕类、酵母、糠麸类等。但是在使用饼粕类时要注意:花生粕尽管在河蟹饲料中可较大量使用,但易产生黄曲霉素,要注意保管和质量;棉粕中含有棉酚、菜籽粕中含有芥子甙等有毒物质,而且味苦,对于河蟹的适口性较差,因此,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不宜超过7%。

1.2脂类
 
  脂类是河蟹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能量物质,它可提供河蟹生长所需的脂肪酸、胆固醇及磷脂等营养物质,还可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河蟹的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比例很大,约为70%~83%,而其中多烯脂肪酸特别是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又占很高比例。此外幼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成蟹,而单烯脂肪酸的含量又显著低于成蟹,幼蟹的二十二碳四烯酸比成蟹的含量高出2倍多。因此,幼体至幼蟹阶段的粗脂肪含量设计在6%~8%,成蟹阶段在3%~6%。鱼油中含有多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一些未知生长因子,是河蟹饲料适宜添加的油脂原料。

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磷脂可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和加速蜕皮,饲料中适宜的添加量为1%~1.5%。

1.3粗纤维

粗纤维一般不能被河蟹所利用,但却是维持河蟹健康所必须的。适量的粗纤维可刺激消化酶的分泌,促进消化道蠕动和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适宜的粗纤维含量是:大眼幼体至幼蟹期为4%~5%,养成期为6%~7%。

1.4矿物质与维生素

河蟹对矿物质和维生素需求的报道甚少。在生产实践中,配合饲料中钙和磷的含量:幼蟹期以前钙为1.5%~2.0%,磷为1.8%~2.5%,钙、磷比约为1∶1.2,成蟹期钙为1.2%~2.0%,磷为1.0%~1.8%,钙、磷比约为1∶0.9。

矿物质和维生素在河蟹配合饲料中的日常用量见表2。

由于蜕壳生理和生长的特殊要求,河蟹对维生素、胆碱和肌醇的需要量较高。维生素C在河蟹体内能参与几丁质的的合成,使甲壳硬化正常,提高蜕壳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并能提高河蟹的抗病能力;维生素D3对促进钙磷在肠道中的吸收及在骨基中的沉积具有重要作用。维生素在制粒过程中易受高温而被破坏,有条件的单位可采用喷涂办法。

2河蟹配合饲料制作的几个关键

2.1原料选择

在畜禽饲料配方中玉米是用量最大的原料之一,故通常称畜禽料为能量饲料。而河蟹对糖的代谢能力低下,对蛋白质需要量较高。饲料蛋白质水平、动物性和植物性蛋白质的比例都直接影响蟹的采食量、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另外,河蟹和鱼类一样是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蛋白质代谢的废弃产物为氨氮,这种代谢形式比畜禽代谢废物主要是尿素和尿酸消耗能量少得多,因此,河蟹利用的基本上是蛋白质,又称河蟹料为蛋白饲料,这与畜禽饲料有较大差别。

2.2原料粉碎粒度

河蟹消化器官简单且短,消化道长与体长之比要比畜禽小得多。消化腺不发达,各种消化酶因体温低活性均不高,肠道中消化作用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均较少,食物在消化道内停留的时间明显短于畜禽。因此,在饲料加工中,蟹饲料原料要求具有更细的粉碎粒度,通常情况下,普通鱼饲料的原料细度要求全部通过40目,而蟹饲料则要求95%以上通过80目。较细的粉碎粒度有利于提高河蟹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也有利于提高饲料的混合均匀性和颗粒成型率,提高饲料颗粒在水中的稳定性。

2.3摄食方式与饲料溶散时间

畜禽的摄食方式为嚼食或啄食,对饲料形状无特殊要求;鱼类为吞食,只要饲料粒径与鱼的口径相适应,饲料入水后即可被鱼类摄食,在饲料溶散时间上也不太讲究,正常要求在水中溶散时间不低于0.5h;而河蟹则为抱食,利用两只大螯将配合饲料送人咀嚼器中磨碎,然后才进入嘴里,因此,要求河蟹配合饲料在水中溶散时间必须在12h以上。要达到适宜的水中稳定性,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增加含淀粉多的原料如次粉、小麦等的用量,制粒过程中淀粉糊化后产生粘性,从而增加饲料的水中稳定性;②添加非营养性的专用粘合剂,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高聚合物类粘合剂,如多聚脲甲醛,但此粘合剂用多后有毒性,要按规定量添加;③采用合理的加工工艺。河蟹料需要较高的糊化度和水中稳定性,为此,一是加大环模的压缩比,可在20以上,这样原料在环模内挤压强度增大,剂压时间较长,能提高颗粒在水中的稳定性;二是采用3级调质器,调质温度在90℃以上,充分的调质使淀粉糊化,蛋白质变性,提高了饲料的可消化性和耐水性。另外,可采用后熟化工艺,让刚出模的热颗粒在高温高湿下持续一段时间,使淀粉进一步糊化,颗粒饲料在后熟化器中保温12min,淀粉糊化率可由33.3%提高到53%。经过后熟化的颗粒饲料可提高耐水性。

2.4添加剂

河蟹饲料除了为提高水中稳定性而使用粘合剂外,还需要刺激动物食欲,提高采食量,促进生长而使用诱食剂;为防止油脂氧化还需要使用抗氧化剂。河蟹摄食量没有鱼类大,批次投饵量相对较小,饲料需要保存的时间要长,为了防止霉变,除了在高温多雨季节添加防霉剂外,还需将饲料水分控制在11%以内。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生产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