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痢疾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尤以2~5日龄羔羊发病为多。羔羊出生后数日,B型魏氏梭菌可通过吮乳、羊粪或饲养人员的手指进入羔羊消化道,也可通过脐带或创伤感染。在不良因素的作用下,病菌在小肠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主要为β毒素),引起发病。
羔羊痢疾的促发因素主要包括:母羊怀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气候骤变,寒冷袭击,特别是大风雨后羔羊受冻;哺乳不当,饥饱不均。本病可使羔羊大批死亡,特别是在草质差的年份或气候寒冷多变月份,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
本病的潜伏期为1~2天。病初羔羊精神委顿,食欲减退,不久即出现下痢,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颜色黄绿、黄白甚至灰白,部分病羔后期粪便带血,成为血便。病羔虚弱,卧地不起,常于发病后1~2天死亡。个别病羔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也可能粪便带血),主要表现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最终昏迷。体温低于常温,多在发病后数小时或十几小时内死亡。剖检可见尸体严重脱水,尾部污染有稀粪。真胃内有未消化的乳凝块,小肠尤其回肠黏膜充血,常可见直径1~2毫米的溃疡病灶,溃疡灶周围有一充血、出血带环绕,肠系膜林巴结肿胀充血或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可见有出血点,肺脏常有充血区或淤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