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亲虾消毒方法欠妥。常规的消毒方法是用浓度为3%的盐水浸泡小龙虾亲虾,这对带水运输的亲虾来说是正确的。但对离水运输的亲虾而言,用盐水进行消毒将加重其脱水症状,不利于放养成活率的提高。建议用高锰酸钾溶液替代盐水对亲虾进行消毒。
二、亲虾放养时间不当。目前生产上小龙虾苗种的来源基本是相同的,即投放亲虾自繁或购买虾苗放养。部分养殖户在制订亲虾放养和苗种生产方案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当之处,如在上半年放养野生亲虾进行虾苗繁殖等。
小龙虾交配与产卵的适宜水温为12-33℃,虽然3-5月份的水温已达到产卵要求,但5月份之前的亲虾性腺尚未发育成熟,此期小龙虾只交配不产卵,虾卵需经4-6个月的发育后才能进入Ⅳ期末,因此上半年放养的亲虾在下半年才能繁育虾苗。
在自然条件下,小龙虾的产卵和孵苗高峰期大多在9-11月,虾卵经9-15天的孵化,即可孵出虾苗。在华东地区80%以上的虾苗在10-12月份孵出,因此只要在8-10月份投放亲虾,就可以通过自然繁殖培育出供养殖所用的虾苗。解剖小龙虾亲虾可知,3月份有部分雌虾的卵巢已发育至Ⅱ-Ⅲ期,通过投喂优质饲料和提升越冬水温,能加快雌虾的性腺发育速度,并实现提前产卵和孵苗。因此将亲虾的温室越冬技术与池塘养殖及稻田养殖相结合,可形成新的养殖模式,有利于小龙虾养殖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三、大量施肥造成水草死亡。一些养殖户认为水草主要起隐蔽作用,其饲料作用不如浮游生物重要,因而当水中浮游生物数量减少时,往往通过施肥的方式加以调节,池水透明度因此大幅度下降。当池水透明度降至30厘米以下时,池中的水草因光合作用受阻而难以生存。水草死亡不仅减少了虾苗的饲料来源,还会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和水环境恶化,最终使生物饲料培育效率及饲料利用率降低。这种养殖方式不但生态效应差,而且最终还将影响小龙虾养殖产量和效益。因此在小龙虾养殖过程中应对水草的种植和利用予以足够的重视。
四、对鱼虾混养的互利作用认识不足。小龙虾与鱼混养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养殖模式,这是因为鱼虾混养可以互利共存,鱼吃剩的残饵和排泄物均可被小龙虾利用,减少饲料浪费,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因此利用小龙虾的摄食特性开展鱼虾混养,可以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养殖效益的提高。
五、对小龙虾自相残杀特性认识不足。小龙虾的自相残杀特性是阻碍养殖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试验表明,亲虾对幼体和幼虾的残食率较低,这与亲虾具有护幼特性有关,而亲虾对大规格虾苗的残杀率则较高。除此之外,幼虾之间的自相残杀率远高于成虾对幼虾的残杀,尤其是大规格虾苗对幼虾的残食率高达60%以上。因此大规格虾苗及幼虾间的自相残杀行为是影响虾苗成活率提高的主要因素。生产中应重视人工隐蔽物的设置,如投放水草、石棉瓦、塑料管和竹筒等供虾苗和成虾栖息与隐蔽,可起到降低自相残杀率和提高养殖产量的作用。
六、盲目施肥造成水质恶化。目前小龙虾养殖大多采用肥水的方式培育浮游生物饲料,所施的肥料以有机肥和复合肥居多。但施肥后水体极易缺氧,同时水体透明度的下降导致水草死亡和腐烂,并导致水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合理的施肥方式是将有机肥埋入底泥中,并在池坡适量堆肥,这样可培育出大量底栖生物供亲虾和虾苗摄食。水体要求肥度适中,透明度为30-40厘米。当水草生长旺盛时,透明度可提高至60厘米以上。夏季水温较高,合理施肥可防止虾苗缺氧和养殖环境恶化,因此目前全池泼洒的施肥方式应当予以改变。
七、不注意及时换水。一些养殖户认为小龙虾可以在污水沟中生存,对水质要求不高。事实上,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水质污染是小龙虾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适量换水不但有利于改善水质,而且可以刺激小龙虾蜕壳,有利于加快生长速度和提高产量。但过于频繁的换水也会增加电费或油费支出。合理的方法是:高温季节每半个月换水1-2次,每次换水1/4左右。若水质状况较差,可以施生物有机肥替代普通有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