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夏秋季节猪易流行的传染病及其防治

   2014-06-10 980
核心提示:夏秋季节,气温较高,气候变化无常,雨水量较大,圈舍潮湿,易引起猪的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现在大部分猪场是规模饲养,疫病

夏秋季节,气温较高,气候变化无常,雨水量较大,圈舍潮湿,易引起猪的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现在大部分猪场是规模饲养,疫病尤其是传染病不断增多和复杂,只要有一头猪发病,就会引起全群感染,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防疫非常重要。笔者就最近和往年这个季节邢台市兽医院接诊的病例来解析一下猪病的流行情况,将猪群常发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提供给大家,以供参考。

夏秋季节猪群主要易发生的疫病有:猪瘟与猪肺疫、猪弓形虫病与附红细胞体病、猪高热病、传染性胃肠炎、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猪球虫病等,以上几种疫病有时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感染。

猪瘟与猪肺疫

1.概况: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疫病,其特征为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变性引起的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感染猪瘟病毒的猪抗病力降低,极易并发或继发猪肺疫。尤其是气候多变、圈舍潮湿、猪群拥挤及通风不好等不良因素,使猪体抵抗力降低,可引起巴氏杆菌大量繁殖,毒力增强而发病,如不及时控制,可造成猪只大批死亡。

2.临床症状:病猪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到40℃~41.5℃。呈稽留热,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眼流脓性分泌物。可视黏膜发绀,病初便秘,后拉稀,恶臭带血并混有白色黏膜。全身发红、耳尖、腹部、颈部及四肢皮肤有紫斑,指压不退色。公猪包皮有混浊尿液。颈部肿胀坚硬、触之敏感。病猪咳嗽、呼吸困难,叫声嘶哑,鼻流出浆液性或黏稠分泌物,个别猪鼻孔流出带血泡沫,严重的呈犬坐式张口呼吸,终因窒息死亡。

3.病理变化: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呈暗红色,胃底部黏膜、膀胱黏膜出血,脾脏表面有丘状小点出血和绿豆大小暗紫色的出血梗死。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回盲瓣、盲肠及结肠黏膜有钮扣状溃疡。喉头有出血斑和出血点。心冠脂肪、心内膜有出血点,肺水肿呈暗黑色,并有散在的大小不一肺炎灶,气管、支气管内有黏液性泡状分泌物,并混有数量不等的血性泡沫。胸腔和心包积有多量淡红色的混浊液体,颈部皮下水肿,肌肉充血、淤血。

4.防治:(1)加强饲养管理,采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提高猪体抗病力。(2)对已患病的猪进行隔离治疗,病重猪与死猪深埋。对场地用具、圈舍及周围环境用绿威霸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病猪治疗:A.用猪瘟高免球蛋白进行紧急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B.肌肉注射红链喘绝注射液(主要成分:土霉素等),红光宝(主要成分:卡那霉素等),鱼腥草等药物。C.对全群猪饲料内混支菌(主要成分:强力霉素等)等药物。D.配合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平喘的中药治疗效果更加理想,方剂:每头仔猪用白芍子4克、黄芩4克、大青叶4克、知母3克、连翘3克、桔梗3克、炒牵牛子4克、炒葶苈子4克、灸枇把叶4克。用法:水箭加鸡蛋清为引(以上为每头20~30公斤体重的用量),一次喂服,每日两次,连用三天。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性防制措施,可使猪群很快康复。

猪弓形虫病与附红细胞体病

1.概况:猪弓形虫病是寄生在血液中的原虫引起的血液寄生虫病,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立克次氏体感染引起的热性溶血性传染病。二者混合感染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更加复杂,如误诊或治疗不及时往往会导致死亡。

2.临床症状:病猪体温升至40℃~42.5℃,稽留热。粪便干硬,有的先便秘后腹泻,尿液黄赤、短少。喜饮水或拱粪尿。触摸体表及耳部灼热烫手。眼结膜有的潮红、充血,有的苍白、黄染。有些病猪则双耳苍白无血色。有些病猪在发病5~6天后,肩、颈部皮黄染,有粟粒大出血点,下肢内侧黄染明显。四肢软弱、无力,后躯麻痹,叫声嘶哑,呼吸极度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3.病理变化:肺膨隆,表面有细小出血点,呈不同程度间质水肿,间质内充有半透明胶冻样物质,切开后有大量橙黄色液体流出。肺实质中有米粒样白色坏死灶和出血点。胸腔积液呈橙黄色。淋巴结肿大,呈紫红色,切面多汁,并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坏死点。肝脏肿大,有黄色条纹、出血点,实质中粟粒、绿豆大小白色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稀薄。脾脏肿大,肾脏颜色变淡,表面有小点出血和针尖、粟粒般大白色坏死灶。胸腹腔积有黄色透明液体。

4.防治:(1)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消除一切应激因素,消灭媒介昆虫。弓形虫,猫是终末宿主,因此,禁止猫接触饲料。疫区定期在饲料内添加土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等药物。(2)治疗:肌肉注射克红(主要成分:多西环素等),息热(主要成分:磺胺嘧啶等),菌氟康(主要成分:氟苯尼考等)等药物。

猪高热综合症

1.概况:猪“高热病”即为猪高热综合症,是一种高热、厌食、黄尿为特征的疾病,该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严重等特点。由于该病病因复杂,一般为多病原混合感染,临床上较难控制,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使治疗成本增加,养猪生产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2.临床症状:猪群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以上,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或废绝。病猪皮肤发红,耳后耳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多处皮肤有斑状,呈紫红色,病猪呼吸困难,喜俯卧。有的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结膜炎。有的病猪粪便干燥,呈球状,个别的病猪呈腹泻现象,尿少混浊,颜色深,部分母猪妊娠后期出现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

3.剖检病变:肺出血、郁血、肿胀、变硬,肺部呈现斑驳状褐色大理石样病变。大多数是混合感染肺炎,有化脓灶,部分猪肺出血形成出血性肺炎,间质明显增宽,胸腔及腹腔有纤维蛋白渗出。

4.防治:(1)预防:A.坚持自繁自养。如必须从外地引进种猪时,应严格隔离检查2~3个月,确为健康猪,方可与健康猪混群。B.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猪群饲养环境,做好通风与保温工作,降低饲养密度。C.搞好卫生消毒工作,猪舍及周围环境定期用不同的消毒药交替进行消毒。D.对猪群搞好各种疫苗的免疫接种。(2)治疗:对猪“高热病”要及时正确地诊断,确诊是哪几种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后,才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症治疗,合理用药。同时应联合用药才能有效地控制疫情,对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的病猪,应采用对细菌和病毒均有效的抗菌和中药提取物复合制剂,如红链喘绝、息热(主要成分:磺胺嘧啶等)、和黄芪多糖等针剂进行治疗,每天2次,连用3~5天。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治疗,添加的药物如复方喘痢刹、辑毒110等,并应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效果更佳。

猪传染性胃肠炎

1.概况: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以严重腹泻、呕吐、脱水及仔猪病死率高为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严重死亡。

2.临床症状:本病传染迅速,哺乳仔猪发病突然,多数在哺乳后突发呕吐,接着出现剧烈的水样腹泻,粪便呈淡黄、黄白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块和泡沫,后躯被毛被粪便污染,在发病后期,由于脱水,粪便黏稠,病仔猪极度消瘦。仔猪一般在2~3日内死亡,随着日龄的增加,病死率逐渐降低。母猪发病后食欲不振,精神沉郁,体温略有升高,有时呕吐,水样腹泻呈喷射状,粪便灰色或褐色。有的母猪泌乳减少或停止。

3.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在胃与小肠,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小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肠壁菲薄,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有的仔猪肺出血、淤血。

4.防治:(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不从疫区引进猪只。(2)当猪群发生本病时,应立即隔离治疗,对猪舍、场地、用具、车辆和通道进行严格消毒。对病猪进行对症治疗,通过饮水进行补液(所补液体:1000毫升水中含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克)。(3)对发病猪用百病治(主要成分:氟苯尼考等)、止泻灵(主要成分:蒽诺沙星等)等药物治疗。

仔猪黄痢

1.概况:本病是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一周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尤以1~3日龄最多见。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100%,本病传播主要是带菌母猪。

2.病原:大肠杆菌。

3.临诊症状:潜伏期很短,短的生后12小时,长的1~3日,一窝仔猪生下时体况正常,突然有1~2头表现全身衰弱,很快死亡。随后其它仔猪相继发生腹泻,粪便呈黄色或黄白色,浆糊状,其中有乳凝块。粪便沾污尾、会阴和后腿等处,形成痂块,病猪精神沉郁,吃奶减少或不吃,肛门失禁,口渴,脱水消瘦,眼球下陷,最后昏迷死亡。

4.剖检病变:常见颈、腹部皮下水肿,黏膜和肌肉苍白。肠道膨胀,有大量液状黄色内容物和气体。肠黏膜充血,肠壁变薄、松弛,尤以十二指肠最严重。肠系膜淋巴结严重变性,有弥漫性小点出血,肝、肾常有小的凝固坏死灶。

5.防治:(1)预防:A.不从有病的猪场引进种猪,猪舍定期消毒。保持圈舍干燥、温暖、卫生、空气新鲜,并要重视仔猪的保温。B.最好母猪在产前1个月和半月各接种一次黄白痢菌苗。(2)治疗:仔猪全部注射恩吉诺(主要成分:蒽诺沙星等),按每公斤体重0.2毫升注射;口服肠炎快治(主要成分:黄连素等)、止泻灵(主要成分:氧氟沙星等)等药物,同时配合一些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燥湿止痢的中药治疗效果更佳。

仔猪白痢

1.概况:本病是10~30日龄仔猪常发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气候突变,阴雨潮湿,栏舍污染,母猪饲料配合不当,乳汁中含脂率过高或泌乳量不足都是促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2.病原:大肠杆菌。

3.临诊症状:通常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以10~20日龄最多见,病情也较严重。各窝仔猪的发病头数多少不一。仔猪发病后,主要症状为下痢,粪便呈灰色或淡黄绿色,内含有黏液而呈糊状,随后腹泻次数增多,粪便腥臭而稀薄。仔猪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无光,尾和后肢被粪便污染。精神委顿,恶寒,吃奶减少,脱水,终因昏迷虚脱而死。

4.病理变化:病程短的猪,胃内有乳凝块,肠内有气体和稀薄食糜,部分黏膜充血,大部分黏膜苍白,肠系膜淋巴结轻度水肿。病程长者,除消瘦和脱水等变化外,胃肠空虚,或有少量食糜和气体,黏膜稍见潮红,肠壁菲薄呈半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5.防治:(1)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保持圈舍干燥、温暖、卫生,空气新鲜,并重视仔猪保暖,最好母猪在产前1个月和半月各注射1次黄白痢菌苗。(2)治疗:A.仔猪全部注射克痢(主要成分:恩诺沙星等),按说明使用。B.母猪产后和仔猪同时口服肠炎快治,止泻灵等药物,重病猪配合一些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燥湿止痢的中药治疗。

仔猪水肿病

1.概况:本病是小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发生于断乳小猪,尤以生长快、体质健康的小猪最常见。

2.病原:大肠杆菌。

3.临诊症状:主要发生于断乳小猪,小猪突然发病,精神沉郁,绝食,体温38.6℃~39.4℃,眼睑水肿下垂,下颌及颈部水肿,有的头盖部也出现水肿,眼结膜充血,步态不稳,不久出现反应过敏,共济失调,盲目行走或转圈,叫声嘶哑。心跳疾速,呼吸快而浅,后期倒地不起,四肢呈划水样,最后昏迷死亡。

4.病理变化:主要变化为水肿。胃壁水肿,切开可见黏膜和肌层之间有一层无色、茶色或红色胶样水肿。胃底黏膜出血。大肠系膜也呈胶样水肿。小肠黏膜出血,全身淋巴结水肿和充血、出血。心包、肠、腹有较多积液。喉头、肺及大脑有的见水肿,有的病猪无明显水肿,而呈明显出血性肠炎。

5.防治:(1)预防:仔猪断乳时应注意防止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养方法,避免饲料过于单纯或蛋白质过高。(2)治疗:发生本病后,全群小猪注射恩吉诺、复方力奇(十味白头翁)等药物,并口服复方水肿灵(主要成分:呋塞米等)和百病治(主要成分:氟苯尼考等),对病重猪静脉滴注10%葡萄糖和维生素C,肌肉注射速尿,维生素B1,维生素B12。

猪球虫病

1.概况:猪的球虫病是由艾美科的球虫引起的,寄生于猪肠道上皮细胞内,病猪表现肠黏膜出血性炎症和腹泻等症状。一般情况下死亡率不高,但在温暖潮湿,仔猪群过于拥挤和卫生条件恶劣时,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有些条件较差的猪场,母猪群感染率高。仔猪呈急性发作,成年猪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仔猪感染该病后如不及时控制易造成仔猪大批死亡。近年来在临床上已发现猪球虫病感染率较高,是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临床症状:病猪精神萎糜,食欲不振,腹泻,排土灰色、黄色胶冻状或水样稀便,混有大量黏液和未消化饲料,具有恶臭味,很快脱水,造成死亡。

3.病理变化:病猪尸体被毛粗乱,小肠、空肠及回肠呈卡他性炎症,肠壁增厚,黏膜糜烂,并有黏液性渗出物附着或呈坏死性病变。典型病变是肠黏膜上绒毛萎缩。

4.防治:(1)预防:保持仔猪舍清洁干燥,采取隔离—治疗—消毒的综合性措施。成年猪多系带虫者,故仔猪应与成年猪分群饲养,运动场地也应分开。经常清扫猪圈、运动场,将猪粪集于贮粪池发酵以生物热灭卵囊。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治疗,对各种用具、饲槽应定期进行消毒。药物预防有一定的效果,在母猪分娩前后一周的饲料内,用球必克进行预防,有利于控制仔猪球虫病的发生。(2)治疗:用球必克(主要成分:磺胺喹恶啉钠离子活性物)饮水或灌服,每头仔猪按0.1~0.2毫升/公斤体重,每天2次,连用3天;球立刹(主要成分:聚维酮碘等)等药物。

在笔者看来,猪群发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误诊,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就会引起继发感染,那才是回天无力。笔者认为,在猪病控制中必须首先考虑猪群常发病与易发病,以保证猪群有一个较好的生长前提,为更好地控制其他疾病创造条件。因此,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包括饲喂优质的全价饲料,清洁的饮水,圈舍空气新鲜,适宜的温湿度等。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在做好综合防疫的前提下,做好各种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并定期投服一些预防性药物,这样既降低了治疗成本,又可以减少发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生产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