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特点
本病8~10月之间发生,尤其在9月发生较多。易感于猪及所有哺乳动物,亦感染于人。主要通过接触传染而侵入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致病。双翅目昆虫亦是传染的媒介。本病侵害多种动物,猪、牛、马较易感染,野羊、鹿、野猪、刺猬、雪貂、豚鼠、仓鼠、小鼠、鸡都易感染,绵羊、山羊、犬和兔不易得病。
二、症状
病初出现急性发热,40~41.5℃。发热1~2日后,在鼻端、鼻镜、口腔、舌、蹄冠部、趾间部的皮肤或粘膜形成水疱。水疱初期呈小丘疹状,不久形成有明显水疱,并相互融合成不足几毫米至30毫米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内充满稍带蓝色的透明液体,3日后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溃疡。此后,体温恢复正常,溃疡部分形成痂皮,痂皮下面形成新生的皮肤或粘膜而痊愈。病程约2周。如果水疱在蹄部形成,则猪只会表现出跛行,严重者行走困难。在自然感染时,发现蹄部典型水疱是困难的,多数是在溃疡时期才发现。由于猪的四肢末端污染,在发现跛行时,应对四肢进行认真冲洗、检查。
三、防治措施
除常规严密消毒、认真检疫外,在发生过该病的地区可接种疫苗预防。一旦发生,应按国家指令进行隔离、消毒,或施以捕杀处理等措施尽快扑灭本病。注意猪舍和放牧地的条件,避免有使猪吻突或蹄的表皮造成擦伤的物品和地面,以防病毒的侵入。在发现有其他动物感染本病时,应积极予以封锁隔离,防止本区域的猪受到感染。国内已制出的鸡胚结晶紫甘油疫苗对黄牛有短期免疫效果,对猪的免疫效果尚无报道。如病情较轻,因其持续时间不长,一般用保守疗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