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分析,当地郑麦9023、豫麦18等春性小麦品种发病较重,可能是春性品种小麦拔节较早,开始拔节时气温较高,植株节间拔得较长,茎秆较嫩,在3月5日前后遇低温寒流天气后拔出的节间受冻,抗病能力下降,受到病菌侵染。而春性较弱的品种和晚播的小麦,拔节迟,避过了低温寒潮,因而没有发病。
镰刀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如果小麦植株抗病能力较差,就会侵染麦株引起发病。一般病菌先侵染小麦茎秆基部出现褐色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节间,茎秆输导组织不能向上供应植株所需的养分,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后期植株折倒、枯死。此外,镰刀菌还能侵染小麦叶片,在叶片上出现褐色病斑,有的病斑轮纹状,与小麦纹枯病云纹斑症状很相似,后期会导致叶片发黄干枯。最近一段时间部分读者来电话反映小麦叶片发黄、叶尖干枯,也有可能是镰刀菌侵染叶片造成的。
基腐病病菌一般在小麦基部第一节间或第二节间上侵染,越过节间侵染的可能性不大,不象小麦纹枯病,只要一个节间出现病斑,上部几个节间也有可能被侵染。目前田间基部第一或第二节间已经腐烂的植株,过一段时间会枯死;基部节间出现褐色病斑的植株,上部节间仍能继续生长,但后期成穗的希望不大。用药防治对已经发病的植株没有多少治疗效果,适当喷施多菌灵、三唑酮等药剂对未发病株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田间病株率大幅度提高。一旦天气转好,阳光充足,温度升高,田间湿度降低,病菌就不会再侵染,田间病情也会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