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浅谈怎样防治水稻坐蔸

   2013-07-16 657
核心提示:部份稻田,在水稻开始分蘖至分蘖盛期常出现一种不正常的生长状况,即稻株簇立、矮小,叶片僵缩,叶色暗绿或发白、变黄,生长停滞
  部份稻田,在水稻开始分蘖至分蘖盛期常出现一种不正常的生长状况,即稻株簇立、矮小,叶片僵缩,叶色暗绿或发白、变黄,生长停滞,分蘖很少发生。拔起病株时,可见根部老化,整个根系呈黄褐色至暗褐色,新根和须根没有或很少,有的稻株根部发黑甚至腐烂,发出硫化氢臭味等。这些现象称为“坐蔸”,又称“赤枯病”、或“铁锈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生理性病害,如不及时防治,对产量的影响很大,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并影响再生稻。

一、坐蔸类型:

    根据各地调查,其类型多种多样,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一种原因引起,有的是多种原因造成。现归纳为下列六种主要类型:

    1、冷害型:多发生在烂泥田、深脚田、冷浸田、背荫田,因土温低或早栽遇寒潮侵袭所造成。这类田因长期淹水,或深山冷水流灌,或冒冷泉等使土温低下,在连续的低温寡照天气下发生坐蔸,其症状表现为栽后迟迟不返青,不走新根,根系老化,根褐色、软绵,根少而细,活力受阻、生长慢,叶片直立,近尖端有不规则的褐斑,并沿边缘逐渐向基部扩散,脚叶变黄,株型挺瘦。

    2、缺素型:由缺乏某种营养元素而引起,死黄泥田、白鳝泥田缺钾;硝田、冷浸田缺磷;碳酸盐紫色土、大肥田及长期大量施用磷肥的田缺锌。由于缺素,导致秧苗生理代谢受阻。其症状表现为:缺磷的田块,秧苗新根少,根系细弱,根褐黑色,秧窝呈簇状,叶片暗褐色;缺钾的田块,根系生长很弱,叶短、暗绿色,老叶上面有赤褐色斑点,叶片易折断,主叶脉发黄;缺锌的田块,秧苗心叶卷曲,不易抽出,苗期叶面出现失绿条纹,根短而少,叶片发红。

    3、毒害型:多发生在长期淹水的深脚田,土壤通透性差的冲槽田、烂泥田、房前屋后的大肥田。这类田含有大量的未腐熟的有机肥,因有机质分解或稻田地势低、渍水,导致土壤中还原物质大量积累,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有机酸、二价铁、甲烷等有毒物质,毒害水稻秧根,阻碍根系呼吸和养分的吸收。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秧苗发黄不返青,根褐色逐渐变黑,软绵萎缩,老叶发黄,叶上有红褐色斑点,严重时全株下部叶片变红,成片或成团发生,禾蔸不发而簇立。

    4、瘦痨型:发生于冲刷严重的粗沙田、高?Y田,熟化程度低的新改田。由于土壤氮素严重缺乏,其它营养元素也不多,导致秧苗栽后返青慢。其症状表现为叶片发黄,根系发育差,僵苗不发蔸。

    5、中毒型:由于稻田除草剂使用不当,使秧苗生长受到严重抑制,造成“坐蔸”。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秧苗停待不长,不走根、不分蘖,严重时老叶发黄。

    6、泡土型:在泥脚深的烂糊田,栽秧后因泥土下沉将秧苗也带下陷,出现返青慢,分蘖迟,严重时叶片发黄,禾蔸直立,地下节间伸长,发黑发烂,称“泡土型坐蔸”。

二、防治方法:

    由于坐蔸的原因很多,常常一块田多种原因并发。因此应因田制宜地综合防治。首先是对“坐蔸”田块进行田间调查诊断,找出发病的主要原因,再针对性地按照高产要求逐田制订栽培防治措施,并切实执行。

    1、提前预防:培育壮秧,增强秧苗抵抗能力。适时移栽,并实行浅插。深脚田、烂泥田,要注意待土壤沉实后再栽秧,或铲秧移栽,或采用半旱式栽培。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提早翻耕绿肥,注意肥料配合,增施磷、钾肥和灰肥,补充微肥,重点是锌肥。返青后及时中耕排水露田,或实行间歇灌溉,以提高土温,促进根系发育。按说明使用除草剂,减少毒害。常年发病田应实行水旱轮作,经1~2年旱作再种水稻。

 2、排水晒田:对于深脚烂泥田,冷浸田,大肥田,要立即排水中耕(薅秧),中耕后轻晒田,以便引出渍水和冷泉水,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温,消除毒物,减轻毒害。

    3、对症施药:根据坐蔸类型,及时补施速效性氮、磷、钾肥料,缺素田块要及时补施缺素肥料。如缺锌田要补施锌肥,亩用硫酸锌(含锌量20%以上)1~1.5公斤撒施,或0.5公斤兑水75公斤叶面喷施。有机酸过多的田块要撒施黑白灰(草木灰:石灰=1:1.5)中和毒素。在施用以上药剂的同时,可用促丰宝、或抗枯宁、或农用稀土、或复苗粉、或活力素等,加磷酸二氢钾(磷钾含量80%以上)0.5公斤兑水75公斤进行叶面追肥,以便增强秧苗的抵抗力和抗逆性。在稻苗发根开始回青后,再施用腐熟的人畜粪水,或氮、磷、钾配方肥,结合浅水勤灌或湿润灌溉,促进其回青分蘖,然后转入正常管理。待新根长出后适施尿素等速效肥,有助恢复生机,减轻发病。也可叶面喷施营养剂进行补救。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生产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