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大黄鱼主要病害及防治

   2008-07-23 888
核心提示:一、细菌性疾病 1.弧菌病 病原:副溶血弧菌。 症状:病鱼体表出现溃疡为该病的典型特征。发病初期体表有瘀点、淤斑、不规则红斑


    一、细菌性疾病 

    1.弧菌病 

    病原:副溶血弧菌。 

    症状:病鱼体表出现溃疡为该病的典型特征。发病初期体表有瘀点、淤斑、不规则红斑,多见于腹部及尾部。严重时下颌出血、溃疡,鳍基充血发红,鳍条缺损,尾柄肌肉腐烂,形成出血性溃疡。肝、脾、肾、肠均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肠道内有淡黄色粘液。镜检病灶处组织可见微弯曲的细菌。 

    流行:该病是大黄鱼病害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每年3~10月发生,以6月后常见,体重80克左右多发。发病时间长,感染迅速,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①口服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抗菌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2~4克,疗程3~7天。②福尔马林200毫升/立方米加诺氟沙星等抗菌药20克/立方米海水增氧浸洗20~30分钟。⑧每个网箱用“富氯工型”1片挂袋,同时内服“鱼健康1号”或“鱼健康1号~2000”,按说明书的用量用药。 

    2.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后期典型症状为肛门红肿,腹胀,具腹水。解剖发现肠道充血发炎呈紫红色,肠壁弹性较差,肠道内无食物或少量食物,有大量黄色粘液。 

    流行:流行高峰在夏、秋季节,病程短,死亡率较高,3~5天内死亡率可达到80%以上。 

    防治方法:预防同弧菌病。治疗:不要使用药物浸浴,先停食,后少量投饵,加适量抗菌素治疗。①口服氟哌酸或盐酸黄连素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2~4克的药物,疗程3~5天,第一天药量加倍。②每个网箱用“富氯Ⅰ型”1片挂袋,并口服“鱼健康1号”或“鱼健康1号-2000”与“水产专用Vc”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鱼健康1号”或“鱼健康1号-2000”20克与“海水鱼多维”2克,疗程3天。患病严重时,需连续投喂药饵直到治愈后再喂2天以巩固药效。 

    二、寄生虫性疾病 

    1.淀粉卵涡鞭虫病(又称淀粉卵甲藻病) 

    病原: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又称眼点淀粉卵甲藻。 

    症状:虫体主要寄生在鱼的鳃、皮肤和鳍等处。鳃上肉眼可见许多小白点;体表皮肤组织发炎、出血,甚至溃疡。病鱼烦躁不安,上下窜游,以身体摩擦网片。 

    流行:流行季节为3~6月及9~10月。3~6月,主要是亲鱼及仔、稚鱼发病,发病水温18~25℃。9~10月份主要发生在土池养殖的大黄鱼上,苗种及养成都可感染,发病水温25~29℃。发病急、传播快、危害大,往往引起大黄鱼大批死亡。在河口低盐地区发病程度较轻。此病发生与病原由桡足类或由沙滤水直接带入育苗池中及育苗工具交叉使用有关。 

    防治方法:把海水比重降至1.01以下,预防该病原繁殖。主要治疗方法:①淡水浸洗病鱼5~10分钟,隔3~4天再重复1次。②硫酸铜10克/立方米淡水浸洗10~15分钟,连续4天。或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10克/立方米海水增氧浸洗10分钟。 

    2.刺激隐核虫病(又称海水鱼白点病) 

    病原: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小瓜虫”。 

    症状:虫体主要寄生于鱼的体表、鳃、眼角膜及口腔等处。发病初期鱼体因受刺激发痒而摩擦池底、池壁、网衣或在水面上下跳跃。发病中期寄生处粘液分泌增多,肉眼可见许多小白点;严重时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有的一侧或两侧瞎眼,病鱼不摄食,呼吸困难,窒息而死,或继发性感染而导致死亡。镜检体表白点或鳃部粘液,一般每个视野有5~8个虫体即可确诊。 

    流行:流行高峰5~8月。苗种、成鱼和产卵亲鱼都会感染,苗种阶段发病率最高。网箱养殖尤以不流动或水流不畅、水质差、有机物含量丰富、高密度养殖的海区最易发生。池塘养殖以换水率低,池水污染严重的水池最易发生。 

    防治方法:降低放养密度,定期消毒,改善水质。①淡水浸洗5~10分钟。②福尔马林200毫升/立方米海水增氧浸洗20分钟;或用20~25克/立方米药浴20~24小时,彻底换水或倒池。⑧用硫酸铜10克/立方米淡水浸洗10~15分钟。④用灭虫灵60~100克/立方米,在清晨将网衣拉到一边,并提到离水面0.5米左右均匀泼洒,保持20~30分钟,或将鱼捞到帆布袋内浸洗,但需增氧机充气。 

    3.瓣体虫病(又称白斑病) 

    病原:石斑瓣体虫。虫体腹面观呈椭圆形、卵形,长45~80微米,宽29~53微米。虫体腹面有一圆形胞口和漏斗状口管。大核1个,椭圆形。小核1个,圆球形。瓣状体1个,花朵状。 

    症状:虫体寄生在鱼体表、鳃及鳍上。典型症状为体表形成不规则白斑。寄生处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常浮于水面,呼吸困难,口张大,鳃盖打开。病鱼胸鳍从体侧向外伸直,近于紧贴鳃盖。镜检病鱼白斑处粘液或鳃丝可见大量瓣体虫。 

    流行流行于夏季,主要危害2.5~10厘米的鱼种。蔓延快,死亡率较高,严重时3~5天内全部死亡。一般在水温25~27℃,水流不畅,网箱分布密集的养殖区发病。 

    防治方法:预防同隐核虫病。治疗:①用淡水浸洗病鱼2~4分钟。②福尔马林200~250毫升/立方米海水增氧浸洗5~10分钟有显著疗效。③硫酸铜溶液10+克/立方米淡水浸洗10~15分钟。④用驱虫剂(如渔药海虫净、纤虫清等)5~10克/立方米海水增氧浸洗5分钟。 

    4.贝尼登虫病 

    病原:贝尼登虫。虫体椭圆形,背腹扁平,大小相差甚大。前部稍突出,前端两侧各有1个前吸盘。后端有1个后吸盘,边缘小钩7对,中央大钩3对。 

    症状:虫体寄生在鱼体表、鳍条及鳃上。患病初期病鱼体表有白点,继而扩大呈白斑状。严重时鳍和尾部发白,眼球红肿充血,甚至脱落;随后体表白斑部分鳞片脱落,体表及鳍条发炎、溃疡。病鱼焦躁不安,在水表面狂游不止,不断地摩擦网边。摄食量下降,鱼体消瘦,累积死亡率高。镜检白斑部位的鳞片、鳍条及粘液,可见不断蠕动的虫体。用淡水浸浴病鱼2~3分钟,可见有大量虫体从病鱼体表脱落,变白。 

    流行:本病为大黄鱼养殖中危害最大的寄生虫性疾病。成鱼、幼鱼均可发病,导致病鱼大量死亡。流行季节7~11月,流行水温20℃左右。盐度较高,网箱拥挤,水流不畅,养殖密度高的养殖区发病早,程度严重,死亡率高。河口低盐地区则病症相对较轻。 

    防治方法:降低放养密度。勤换洗网衣,并用高锰酸钾消毒。加大池水交换量,定期用生石灰消毒,改善水质。饲料中添加抗菌素,提高饲料质,增强鱼体抗病能力。治疗:①淡水中加20克/立方米诺氟沙星等抗菌药浸洗5~10分钟。②福尔马林250毫升/立方米海水增氧浸洗20分钟。⑧纯淡水浸浴5分钟。④0.1%过氧化焦磷酸钠海水溶液浸洗2.5分钟,或用0.25%~0.3%浓度浸洗2分钟。⑤采用“驱虫灵”药物拌料投喂,连用3~5天,效果显著。 

    三、非病原性病害 

    1.胀鳔病 

    病因与症状:此病主要是投喂的轮虫强化培育不够,致使鱼苗体内缺乏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所引起的。此外可能与鱼类受光、声等刺激有关。发病的仔、稚鱼骤然堆积水面而无法沉入水层。腹部膨大,胃内无食物,鳔异常膨大,镜检可发现其鳔比健康鱼的鳔大1/3以上。病鱼不摄食,时而挣扎、打转,1~2天后死亡。主要发生在仔鱼开口到12日龄这一阶段。 

    防治方法投喂的生物饵料(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必须经过营养强化。此外应避免对仔、稚、幼鱼的惊动,尤其是避免强光束和敲击声的刺激。投喂用60目筛绢过滤下的小个体桡足类,可使病鱼很快恢复健康。 

    2.胀腹病 

    病因与症状卤虫投喂量过多,致使仔鱼拼命吞吃,发生胀腹而死。患病鱼苗浮于水面,腹部朝上,挣扎打转。镜检可发现患病鱼苗肠道有较多未消化的卤虫。主要发生在11~16日龄,病重时会出现死亡。 

    防治方法:卤虫不能投太多,特别在12~16日龄时。在投喂卤虫的同时,也要投喂轮虫、60目筛绢过滤下的小个体桡足类。在卤虫孵化过程中,可往孵化桶内滴加鱼肝油,让鱼肝油粘附于卤虫的刚毛、体表上,从而使仔鱼在吞吃卤虫时同时摄入鱼肝油,以增加营养。一旦发病应立即停食,待鱼苗下沉恢复正常后,再投喂轮虫和60目筛绢过滤下的小个体桡足类。 

    3.以肝脏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暴发性疾病 

    病因与症状:病因主要有:摄食发霉的、营养成分不全的变质饲料,水中氨氮含量高,长期使用抗菌素或含铜、锌的添加剂,经常使用敌百虫挂袋或抗菌素消毒。病鱼鳃丝发白,肠道充满黄色液体,胆囊膨大呈深绿色。肝色浅淡或黄色,肝脏细长或萎缩,为正常的1/5左右。死前挣扎,不久死亡。大黄鱼肝脏病近年来十分严重。每年6月中下旬;水温在28℃以上时开始流行。一般以10~20厘米鱼苗多见。 

    防治方法:严禁投喂变质、发霉饵料。降低养殖密度,保持网箱水流畅通。在饲料中添加Vc,复合VB。发病时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抗菌素,连续使用一种抗菌素一般不超过5~6天,以免产生抗药性。使用生物活性物质预防肝病。主要治疗方法:①发病期间使用土霉素、喹诺酮等抗菌药物。②口服“鱼肝康”或“海水鱼多维”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10克“鱼肝康”或5~10克“海水鱼多维”,连喂3~5天。



 
标签: 大黄鱼 病害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生产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