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棉苗立枯病的发生和危害

   2008-06-13 624
核心提示:[分布与为害]  棉苗立枯病俗称烂根病、黑根病,是棉花苗期的主要根病之一,属于世界性的病害,也是历史性的棉苗病害。在我国


    [分布与为害]  棉苗立枯病俗称烂根病、黑根病,是棉花苗期的主要根病之一,属于世界性的病害,也是历史性的棉苗病害。在我国各棉区广泛发生,造成为害。黄河流域发病重,也是新疆棉区主要病害,长江流域发病较轻。全国各地发病率从5%至40%不等。重发生年份,某些地区发病率能超过50%,可使棉苗成片死亡,常造成缺苗断垄,病重年份甚至造成毁种。病原菌的寄主范围极广,不仅为害棉花,还侵染高粱、粟、玉米、马铃薯、红麻、大豆、花生、茄子、甜菜以及林木等200余种植物,常对茄科、豆科、石竹科、苋科、十字花科作物造成很大危害。

    [症状识别]  病原菌的侵染为害自棉籽萌动发芽即可发生。在棉苗出土前,常侵染幼根、幼芽,造成烂芽、烂种。棉苗出土后,症状首先自接近地面幼茎基部出现,起先呈现黄褐色斑点,日渐扩大,最后产生凹陷内缩,严重时围绕整个幼茎继续发展,凹陷部位失水过多而成蜂腰状,最后变黑褐色腐烂,幼苗枯死,病斑部位比炭疽病低。立枯病死苗后干枯,很易从土中拔出,这是该病的主要特征。有时子叶被病菌侵染,出现不规则黄褐色斑,最后病斑破裂穿孔,子叶脱落。真叶一般不为病菌侵染,仅由于失水发生青枯。在受害棉苗和周围土壤中常有菌丝粘附。多雨年份,现蕾开花期的棉株仍能受害。受害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表皮腐烂后,露出里面的木质纤维,严重时折断而死,有时发病部位呈瘤状。

    [病原菌]  棉苗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引起,主要营寄生生活,但在土壤中有很强的腐生生活能力。菌丝可在土中自由扩展,并随水扩散。当外界条件不利于菌丝生长时,菌丝体可形成菌核,菌核细胞可萌发多次,繁殖迅速。菌核的存活期长,在土壤中可存活几个月至几年。病菌的生长温度幅度较宽,0—40摄氏度都可生长,以17—28度为最适,但致病温度为16—25度。病菌可抵抗高温、冷冻、干旱等不良环境条件,适应性很强,一般能存活2、3年或更长,但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只能存活4—6个月,耐酸碱性强,湿度适宜的土壤更适合菌体生长。5—10厘米的土层中是其分布的密集区。

    [侵染循环]  立枯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来自土壤、农作物的病残体和肥料等。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株残体或土壤中腐生越冬。翌年,病菌在萌动的棉籽和幼苗根部分泌物的刺激下开始萌发,可以直接侵入或从自然孔口及伤口侵入寄主。侵入的菌丝在棉苗上扩展很快,侵入十几个小时就出现状,两三天后就可造成死苗。棉苗子叶期最易感病,棉苗出土的1个月内,如果土壤温度持续在摄氏15度左右,甚至遇到寒流或低温多雨,就会严重发病。病组织上的菌丝可以向四周扩散,继续侵染周围的棉苗,所以常见数株成片或成段的病苗。若收花前低温多雨,棉铃受害,病菌还可侵入种子内部,成为下一年的初次侵染来源。留在田间的病残体,产生菌核以度过不良环境条件,成为以后的病菌来源。

    [病害消长规律]  气候和土壤环境是立枯病流行为害的两个制约和决定因素。立枯病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棉苗根病,在北方和新疆等内陆棉区,春季多低温,容易发病。在南方棉区,若播种后天气时晴时雨,则立枯病可成为棉苗的主要病害。过早播种,由于地温低,出苗慢,病菌侵染时间长,棉苗抵抗能力弱,容易发病。  

    施肥也可影响病害的发生和为害,偏施氮肥则病害较重;向土壤中增施秸秆、绿肥等有机质可减轻发病,因为有效碳能刺激根外及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增加拮抗作用,对丝核菌的繁殖与侵害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多年连作棉田,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菌,病害会逐年加重。棉花与玉米、麦类等轮作能有效地减轻病害;如前作为甜菜、红麻等则发病很重。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和土质粘重的棉田发病较重。

    [防治对策]  棉苗立枯病的发生发展,与棉苗生长强弱、病菌数量多少及播后棉苗所处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棉苗出土后,当两片子叶展开,第一片真叶刚出现的阶段,是棉苗生育最弱的时期。这时子叶内贮存的养分已消耗殆尽,而真叶的光合作用还很弱,因此抗逆力最差,一旦遇上不良的气候条件,如阴雨、低温等,来自种子、土壤、病残体及肥料的病菌就会侵害棉苗。当前还没有抗棉苗立枯病的棉花品种,所以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坚持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原则。一方面用人为的方法消毒杀菌,以减少病菌的数量;一方面采用各种农业措施,造成有利于棉苗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培育壮苗,提高棉苗抗病性。

    倒茬轮作可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降低苗期发病率。育苗移栽的苗床土要每年更换,最好用种植禾谷类作物田的土壤,并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保证棉苗在苗床内茁壮生长。  

    秋季进行深耕,将棉田带菌残枝落叶翻入土壤下层,耕地前施足底肥;实行冬灌保墒,进行春灌的不要临播前才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冬灌比春灌病情指数可减少10—17;地势低洼棉田要有排水措施;播前要将地整平整细;易发病地在5厘米地温稳定在15度以上再播种。  

    加强苗期管理,出苗显行后即开始中耕,雨后及时中耕,以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地温;如棉苗已开始发病,唯一的办法是贴近薄膜加深中耕,使土壤通气、散墒、增温,促使病苗尽快长出新根,棉苗长出3—4片真叶,茎部逐渐木质化,可抵抗病菌侵染;如已有死苗,可在死苗处喷灌0.1%的高锰酸钾水,减少病菌传播;注意早间苗,并及时拔除病苗,降低传染;底肥施足磷钾肥,及时治虫,促进壮苗早发。注意不要过早揭去地膜掠墒,否则夜间低温不利于缓解病情。

 



 
标签: 棉苗 立枯病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生产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