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产品质量保证、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扮演着中立性和公信力的角色,工作的主过程就是将客户的样品经过检验检测形成数据结果,再以报告的形式提供给客户的过程。但要保证数据结果的质量,需要管理活动保证作用和支持服务的支撑作用。按照通常的理解,机构的质量负责人应对数据结果的质量负责,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对数据结果质量负责,可以说包括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实施实验室活动的所有人员都有责任。管理体系建立的目的,就是对影响结果有效性的所有要素进行分解,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控制,以保证数据结果的质量,所有人员从不同过程参与其中,所以,每个人对结果有效性都负有责任。
因为操作人员处于质量控制的最佳位置,可以对操作的全过程实施控制,而质量控制只是对一些关键因素进行控制,不可能对所有活动进行全程监控,所以,操作人员必然是质量控制的第一责任人。质量负责人只是质量管理的组织者、策划者,不能将质量的重担全部交给质量负责人去实现。
但质量控制有其特殊的意义。
进一步讲,我们应该能够认识到,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质量具有累积效应,每一个环节出现的质量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会一直反映到最终的数据结果上,即使后续工作质量控制的再好也无法弥补,总体数据结果的质量取决于检验检测过程中质量控制最薄弱的环节(木桶理论)。比如,抽取的样品不具有代表性,后面所有工作的质量再好都没有意义;如果对样品流转过程控制不严,样品受到了污染,还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质量控制的特殊意义,就是通过收集分析质量控制活动产生的大量数据,可以找到整个流程中质量的薄弱环节,对其实施改进,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数据结果的质量。
质量负责人应策划适合本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方案,应尽可能覆盖到对结果有效性有影响的所有要素,包括考虑人员技术能力,设备稳定性、使用情况,方法的稳定性和复杂性,再根据质量控制方案,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计划,通过实施质控计划,达到监控结果有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