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咖啡文化: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似乎不在于味道,而是环境和情调。大多不愿闭门“独酌”,偏偏要在外面凑热闹,即使外面一小杯咖啡的价钱足够在家里煮上一壶,他们也要搭伴儿喝咖啡。但他们也不是匆匆喝完,而是慢慢地品,细细地尝,读书看报,高谈阔论,一喝就是大半天。
法国人养成这种喝咖啡的习惯,不自觉地表达着一种优雅的韵味,一种浪漫情调,一种享受生活的写意感。
可以说这是一种传**特的咖啡文化。正因为如此,法国让人歇脚喝咖啡的地方可说遍布大街小巷,马路旁、广场边、河岸边、游船上,甚至埃菲尔铁塔上;形式、风格、大小不拘一格,有咖啡店、馆、厅、室,*大众化、充满浪漫情调的还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里几乎是法国人的生活写照。
注重品味的法国人有一个传统说法,在塞纳河边叫人换一个咖啡馆也许比换一种宗教还难。一个地道咖啡馆的常客不仅决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咖啡馆,连来咖啡馆的时间和坐在哪张咖啡桌旁的习惯都是固定不变的。
这种忠诚关系当然也体现在好客不倦的主人,不用招呼,熟知自己常客脾气和嗜好的侍应生就会端来他*喜欢的那种咖啡,配上一盘特色点心,甚至还会随手带来他*爱看的报刊,不必说谢谢,这些在一个正宗的咖啡馆里都是理所当然的巴黎的咖啡馆之多,恐怕在全世界的城市中也是****。
漫步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三步一店,五步一馆,实在令人为之惊叹。晴好的日子,大家喜欢坐在沿街的凉棚和太阳伞下喝咖啡。一眼望去几乎是人挨人、人贴人,如从远处看过去,更恰似一幅点缀在大街两旁的五彩图画。巴黎人为何如此喜欢“泡咖”?
几乎每天(周末尤盛),从上午10点后开始,一直持续到半夜12点,甚至凌晨,而且不论年龄、肤色、性别。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习惯有关,中国人喜好饮荼,欧美人钟情咖啡,大家各有所好;另一方面应该是巴黎人似乎在追求一种情调,一种优雅、闲适借此释放情感的情调。填饱肚子、解除**,这固然是人的生理需要,但人还应有更重要的融合生理和心理双重成分的人生品味和享受。路边的人在观看或欣赏咖啡馆沿街的景象时,也在欣赏街上的各种过路人。
巴黎市中心有两家**咖啡馆——花神咖啡馆和双偶咖啡馆,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巴黎正宗的传统咖啡馆的情调。巴黎不少享有盛名的文化名人都曾与咖啡馆有缘。法国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和他的伴侣波伏娃常在花神咖啡馆相会,另一位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也是这里的常客。
双偶咖啡馆得名于墙上挂着两个中国清代的木质玩偶,萨特和波伏娃也常光顾于此,因为它与“花神”实在离得太近,不过几步之遥。在双偶咖啡馆,有海明威与他女伴合影照。老板要告诉每一个来客,这家咖啡馆曾是海明威常来之地,他在巴黎期间经常光顾此处。有趣的是,据说毕加索与他的女友是在这里见钟情的。
还有,普罗科普咖啡馆,被誉为法国**家文学咖啡馆,常来这里的文学家有伏尔泰、卢梭、巴尔扎克、雨果等;波蔻伯咖啡馆,巴黎一家历史非常悠久的咖啡馆,是伏尔泰经常喝咖啡的地方,也是雨果和巴尔扎克常喜欢光顾之地;菁英咖啡馆,装饰很有艺术气息,店面很大,海明威、米勒、贝内特常到这里喝咖啡;和平咖啡馆,巴黎*负盛名的咖啡馆,**文学家左拉、莫泊桑、王尔德等人常常光顾;胡凯咖啡店,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位于香榭丽舍大街,吸引了许多电影明星和导演,他们常在这里会面、商谈签约。
有一种说法,说西方的文人如果不常去咖啡馆坐坐,喝上几杯,创作的灵感是出不来的。看来这话多少有些道理,否则,巴黎的咖啡馆怎么会如此兴旺?几乎每天都是高朋满座,咖啡香气缭绕。很难想象,如果巴黎缺少了咖啡馆,还会是巴黎吗?